肠炎症状因病因、病情严重程度等不同而异,消化道症状有腹痛(急性多为阵发性绞痛、慢性多为隐痛或胀痛)、腹泻(急性频繁、大便多样,慢性相对较轻、可交替)、恶心呕吐(急性常见);全身症状有发热(细菌感染可致,程度因感染而异)、乏力消瘦(慢性肠炎因长期不适及营养吸收不良致);其他症状有黏液便、里急后重;不同年龄段人群症状有差异,儿童易脱水电解质紊乱,老人症状不典型且易加重基础病,不同生活方式者症状有别,有基础病史者需关注相关指标变化。
肠炎是指肠道的炎症性疾病,其症状表现因病因、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有所不同,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消化道症状:
腹痛:多数患者会出现腹痛症状,疼痛程度和性质各异。一般来说,急性肠炎患者多表现为阵发性绞痛,这是因为肠道蠕动增强,试图将炎症物质排出体外。例如,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肠炎,炎症刺激肠道平滑肌,导致其痉挛性收缩,从而引发腹痛。而慢性肠炎患者的腹痛往往相对较隐匿,可为隐痛或胀痛,疼痛部位多在脐周或下腹部。
腹泻:是肠炎常见症状之一。急性肠炎患者腹泻较为频繁,可能每天数次至十余次不等,大便性状多样,可为稀水样便、黏液便甚至脓血便。这是由于肠道炎症导致肠道黏膜分泌增加,吸收功能紊乱,大量水分和电解质不能被正常吸收,从而形成腹泻。慢性肠炎患者的腹泻症状相对较轻,一般为间歇性发作,大便可能为糊状,有时也会出现腹泻与便秘交替的情况,这与肠道的慢性炎症导致的肠道功能失调有关。
恶心、呕吐:在急性肠炎中较为常见,尤其是由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的肠炎。当肠道受到炎症刺激时,会通过神经反射引起胃肠道的反应,导致恶心、呕吐。例如,诺如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肠炎,患者常先出现恶心、呕吐,随后出现腹泻症状。
全身症状:
发热:部分肠炎患者会出现发热表现。如果是细菌感染导致的肠炎,细菌产生的毒素等物质会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从而导致发热。一般来说,轻度感染引起的肠炎可能为低热,体温在37.5℃~38℃左右;而严重的细菌感染或病毒感染引起的肠炎可能会出现高热,体温可超过38.5℃。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其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感染肠炎后更容易出现高热情况,且需要密切关注体温变化,因为高热可能会引起儿童惊厥等并发症。
乏力、消瘦:慢性肠炎患者由于长期腹泻、腹痛等症状,身体消耗增加,且营养物质吸收不良,可能会出现乏力、消瘦的症状。患者会感觉身体虚弱,活动耐力下降,体重逐渐减轻。例如,一些炎症性肠病患者,如克罗恩病患者,除了有肠道的炎症表现外,还可能长期出现乏力、消瘦等全身症状,这是因为肠道的慢性炎症导致营养物质不能被有效吸收,机体处于慢性消耗状态。
其他症状:
黏液便:肠炎患者的大便中可能会出现黏液。这是因为肠道炎症导致肠道黏膜受损,黏液分泌增加,随着大便排出体外。例如,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大便往往含有较多黏液,有时甚至会出现黏液脓血便。
里急后重:多见于直肠炎或直肠乙状结肠炎患者,表现为有强烈的排便意愿,但每次排便量很少,排便后仍有坠胀感。这是由于炎症刺激直肠黏膜,导致直肠感受器敏感,频繁发出排便信号,但肠道内并没有太多粪便排出。
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患肠炎时症状可能会有所差异。儿童肠炎可能更容易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因为儿童的体液调节能力相对较弱,腹泻和呕吐导致的水分和电解质丢失如果不能及时补充,容易引起严重后果。老年人患肠炎时,症状可能不典型,腹泻程度可能相对较轻,但由于老年人机体功能衰退,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的可能性较大,如心脑血管疾病等,肠炎可能会加重这些基础疾病的病情,需要更加谨慎地进行观察和治疗。此外,不同生活方式的人患肠炎后症状也可能有一定差异,例如长期饮食不规律、经常进食辛辣刺激食物的人,患肠炎时腹痛、腹泻等症状可能会更明显;而生活方式较为健康、饮食规律的人,肠炎症状可能相对较轻。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本身患有糖尿病的肠炎患者,在出现感染等情况时,需要更加关注血糖的变化,因为肠炎可能会影响血糖的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