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病房颤是常见心律失常,规则有序心房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无序颤动波,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心脏结构异常疾病、年龄等,按发作持续时间分阵发性、长期持续性、永久性房颤,按患者情况分首诊等,危害有影响心脏功能致心衰、影响脑循环致脑栓塞、影响生活质量,诊断靠心电图等,治疗有节律控制、心室率控制、抗凝治疗,不同人群处理需考虑不同情况。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是指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是最严重的心房电活动紊乱。
房颤的发生机制
房颤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心房肌的重构、电生理特性改变等都可能参与其中。例如,一些心脏结构异常疾病,像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长期的心脏病变可能导致心房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进而引发房颤;此外,年龄也是一个重要因素,随着年龄增长,房颤的发生率逐渐升高,老年人相对更易发生房颤。
房颤的分类
按发作持续时间分类:
阵发性房颤:能在7天内自行转复为窦性心律,一般持续时间小于48小时。这种类型的房颤可能突然发作,又突然终止,患者可能会出现心悸、气短等症状,但有些患者可能症状不明显。
长期持续性房颤:持续时间超过7天,需要药物或电复律才能转复为窦性心律。
永久性房颤:不能转复为窦性心律或在转复后24小时内复发的房颤。
按患者情况分类:
首诊房颤:首次确诊的房颤。
阵发性房颤(前面已提及的按持续时间分类中的一种,从患者角度也可强调首次发作等情况)
长期持续性房颤(同理)
永久性房颤(同理)
房颤的危害
对心脏功能的影响:房颤时,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功能,心室收缩变得不规则,会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长期房颤可导致心脏扩大,进而引发心力衰竭。例如,研究发现,房颤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风险比无房颤者显著增加,随着房颤持续时间延长,心力衰竭的发生风险也逐渐升高。
对脑循环的影响:由于房颤时心房收缩不良,血液容易在心房内淤积形成血栓,一旦血栓脱落,随血液循环到达脑部,就会导致脑栓塞,也就是脑中风。房颤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比无房颤者高5倍-17倍,而且房颤引起的脑卒中往往病情更严重,致残率和死亡率都较高。
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房颤患者常出现心悸、气短、乏力等症状,这些症状会明显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活动耐力,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
房颤的诊断
主要依靠心电图检查,心电图可以明确有无房颤以及房颤的类型等。此外,动态心电图(Holter监测)对于一些发作不频繁的房颤诊断有重要价值,它可以长时间记录心脏的电活动,有助于发现短暂发作的房颤。
房颤的治疗
节律控制:尝试恢复并维持窦性心律,可选用药物如胺碘酮等,或者电复律等方法。但对于一些老年患者、有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节律控制需要权衡利弊。
心室率控制:通过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等)、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如地尔硫等)等控制房颤时过快的心室率,以改善患者的症状和心功能。
抗凝治疗:预防血栓形成和栓塞事件是房颤治疗的重要环节。根据患者的CHADS-VASc评分来决定抗凝策略,评分≥2分的男性患者和≥3分的女性患者通常需要抗凝治疗,可选用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如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等)。例如,华法林需要定期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来调整剂量,而新型口服抗凝药相对使用方便,出血风险在一些研究中相对可预测且可能低于华法林,但也有其各自的注意事项。
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老年人发生房颤的处理需要更加谨慎,要充分考虑其肝肾功能、基础疾病等情况。女性在房颤的发生和治疗中也有其特点,比如围绝经期女性房颤的发生可能与激素水平变化等有关。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大量饮酒者,需要劝导其戒酒,因为饮酒是房颤的一个危险因素;肥胖人群需要控制体重,因为肥胖与房颤的发生相关。有心脏病史的患者,如本身就有冠心病、心肌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发生房颤后治疗需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和房颤的相互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