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腱断裂术后康复训练分为早期(1-6周)、中期(7-12周)、后期(12周以后),早期包括踝关节被动活动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中期有踝关节主动活动和直腿抬高训练;后期包含平衡训练和步态训练,康复训练需注意疼痛管理、考虑个体化差异、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不同年龄患者训练有不同调整及注意事项。
踝关节被动活动:术后1-2天可开始进行踝关节的被动背屈和跖屈活动。在医护人员或康复治疗师的帮助下,缓慢、轻柔地活动踝关节,每天可进行3-4次,每次10-15分钟,以防止踝关节僵硬,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肿胀。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骨骼、肌肉等组织的特点,活动幅度应根据其耐受程度适当调整,避免过度牵拉造成损伤;成年患者则可在耐受范围内逐渐增加活动幅度。
股四头肌等长收缩:术后即可开始进行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训练。患者平卧,膝关节伸直,用力收缩股四头肌,保持5-10秒,然后放松,重复10-15次,每天3-4组。股四头肌的收缩有助于维持肌肉力量,防止肌肉萎缩,对于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患者,训练强度可根据其自身情况进行调整,一般以不引起明显疼痛为度。
中期康复(术后7-12周)
踝关节主动活动:术后2-3周可逐渐增加踝关节的主动活动范围。患者可坐在床边,自行进行踝关节的背屈和跖屈运动,每天3-4次,每次15-20分钟。同时可开始进行踝关节的内外翻主动活动,但幅度不宜过大,逐渐从较小的范围开始,随着恢复情况逐渐增加。对于有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如长期久坐的患者,更需要加强踝关节活动以预防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而对于经常运动的患者,可适当加快康复进程,但要注意避免过度活动。
直腿抬高训练:患者仰卧,伸直下肢,将腿抬起,离床面约15-20厘米,保持5-10秒后放下,重复10-15次,每天3-4组。直腿抬高训练可以增强股四头肌和臀部肌肉的力量,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抬腿高度和重复次数可根据其肌肉力量情况调整,儿童患者由于肌肉力量较弱,抬腿高度和次数应适当减少。
后期康复(术后12周以后)
平衡训练:术后3个月左右可开始进行平衡训练,可使用平衡板、软垫等辅助工具。患者站在平衡板上,尽量保持身体平衡,每次训练10-15分钟,每天2-3次。平衡训练有助于恢复踝关节及下肢的平衡功能,对于有既往平衡功能障碍病史的患者,需要更加重视平衡训练,逐步增加训练难度。不同年龄的患者平衡训练的难度和时间安排不同,儿童患者在平衡训练时需要有成人在旁保护,防止摔倒。
步态训练:术后4-6个月可开始进行步态训练,从在平坦地面上缓慢行走开始,逐渐过渡到上下楼梯、在不平坦地面行走等。步态训练要注意行走的姿势、步幅和节奏,确保行走平稳。对于有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如从事需要良好步态职业的患者,要根据其职业需求进行针对性的步态训练调整;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下降,步态训练时更要注意安全,避免摔倒。
康复训练的注意事项
疼痛管理:在康复训练过程中,要密切关注疼痛情况。如果训练过程中出现疼痛加剧,应立即停止训练。一般轻度的肌肉酸痛是正常的,但如果疼痛持续不缓解或伴有肿胀、发热等异常情况,可能提示有并发症发生,需要及时就医。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对疼痛的耐受程度不同,儿童患者可能更难准确表达疼痛,需要医护人员和家属密切观察其训练时的表现。
个体化差异:每个患者的跟腱断裂情况、身体状况等存在个体差异,康复训练计划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例如,年轻、身体素质好的患者可能可以承受相对较大强度的训练,而老年患者或身体状况较差的患者则需要循序渐进地进行康复训练。有既往病史的患者,如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在康复训练时要注意控制血糖等基础指标,以促进康复。
循序渐进原则:康复训练一定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可急于求成。从简单的活动开始,逐渐增加活动范围、强度和难度。如果过早进行过于剧烈的训练,可能导致跟腱再次损伤,影响康复效果。无论是儿童、成年还是老年患者,都要严格按照康复进程逐步推进训练内容,确保跟腱能够良好愈合和功能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