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质性心脏病是心脏组织结构或功能因病理性改变异常的疾病,病因有先天性及后天性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感染性因素、代谢性疾病等,常见类型有先天性心脏病、冠心病等,诊断方法有病史与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影响因素涉及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基础病史等。
一、器质性心脏病的定义
器质性心脏病是指心脏的组织结构或功能因病理性改变而出现异常的一类疾病,其病理基础是心脏的心肌、心内膜、心瓣膜、血管等结构发生器质性病变,进而影响心脏正常的泵血及传导等功能。
二、病因构成
(一)先天性因素
胚胎发育时期心脏结构异常所致,如先天性心脏瓣膜畸形(主动脉瓣二叶式畸形等)、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等,此类病变多与遗传因素或孕期母体接触致畸因素(如病毒感染、药物等)相关。
(二)后天性因素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壁脂质沉积形成斑块,导致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引发冠心病,使心肌供血不足,长期可致心肌梗死、心肌纤维化等。
2.高血压:长期血压升高使心脏后负荷增加,引发高血压性心脏病,表现为左心室肥厚、扩张等,进而可能发展为心力衰竭。
3.感染性因素:如感染性心内膜炎,细菌等病原体侵袭心内膜及瓣膜,造成瓣膜损伤、穿孔等,影响瓣膜的开闭功能。
4.代谢性疾病:糖尿病可累及心脏微血管及神经,引发糖尿病性心肌病,出现心肌细胞代谢紊乱、心肌纤维化等改变;高脂血症可促使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增加冠心病等器质性心脏病的发病风险。
三、病理生理机制示例
以冠心病为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心肌供血减少,当心肌耗氧量增加(如运动、情绪激动等)时,心肌供氧与需氧失衡,可引发心绞痛;若血管完全阻塞,相应心肌缺血坏死,导致心肌梗死,进而影响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可能引发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四、常见类型
(一)先天性心脏病
包括法洛四联症(室间隔缺损、肺动脉狭窄、主动脉骑跨、右心室肥厚)、动脉导管未闭等,多在儿童期即被发现或出现相关症状。
(二)冠心病
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可表现为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不同临床类型。
(三)风湿性心脏病
由风湿热活动导致心脏瓣膜炎症、纤维化、钙化等,常见二尖瓣、主动脉瓣受累,出现瓣膜狭窄或关闭不全。
(四)高血压性心脏病
长期高血压致左心室肥厚、扩张,后期可发展为心力衰竭。
(五)心肌病
如扩张型心肌病(心腔扩大、心肌收缩功能减退)、肥厚型心肌病(心室壁不对称肥厚、心室腔变小)等。
(六)肺源性心脏病
由肺部疾病导致肺动脉高压,进而引起右心室肥厚、扩大,常见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
五、诊断方法
(一)病史与体格检查
详细询问患者症状(如胸痛、心悸、呼吸困难等)的发生诱因、持续时间等,体格检查可发现心脏杂音、心界扩大等异常体征。
(二)实验室检查
心肌酶谱(如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钙蛋白等)可辅助诊断心肌梗死;脑钠肽(BNP)等指标有助于评估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
(三)影像学检查
1.心电图:可发现心律失常、ST-T改变等,辅助判断心肌缺血等情况。
2.超声心动图:能直观显示心脏结构(如心室壁厚度、心腔大小、瓣膜情况等)及功能(如射血分数等),是诊断器质性心脏病的重要工具。
3.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可明确冠状动脉狭窄的部位、程度等。
六、影响因素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年龄
老年人血管弹性减退、心肌功能下降,更易患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儿童先天性心脏病需关注生长发育及心功能变化,适时干预。
(二)性别
男性在某些年龄段(如40岁后)冠心病发病率高于女性;女性妊娠期患器质性心脏病时,需警惕心脏负担加重引发心衰等并发症,应加强孕期监护。
(三)生活方式
长期吸烟、酗酒、高脂高盐饮食、缺乏运动等可增加器质性心脏病风险,需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等。
(四)基础病史
有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等基础病史的人群,患器质性心脏病概率升高,需严格控制血糖、血脂、血压等指标,降低心脏病变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