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出血常见原因有口腔局部因素如菌斑牙石堆积、牙龈炎、牙周炎、不良修复体、外伤和全身因素如血液系统疾病、内分泌紊乱、其他慢性疾病及服药等;治疗方法包括口腔局部治疗如清洁口腔、治疗牙龈牙周炎、调整修复体、处理外伤和全身因素治疗如针对血液系统疾病、内分泌紊乱、其他疾病及服药等进行相应治疗。
一、牙龈出血的常见原因
1.口腔局部因素
菌斑、牙石堆积:口腔卫生状况不佳时,菌斑会逐渐堆积,进而钙化形成牙石。菌斑和牙石的长期刺激会导致牙龈炎症,使牙龈变得脆弱易出血,这种情况在长期不认真刷牙、漱口的人群中较为常见,不同年龄、性别都可能发生,尤其是有不良口腔卫生习惯的人群。
牙龈炎:主要是由于牙菌斑等局部刺激物引起的牙龈组织的炎症,牙龈会出现红肿、易出血等症状,青少年由于口腔清洁相对不够以及青春期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牙龈炎的发生率可能相对较高,但各年龄段均可发病。
牙周炎:是由牙龈炎进一步发展而来,除了牙龈出血外,还会伴有牙周袋形成、牙槽骨吸收等,吸烟人群由于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影响牙周组织的血液循环和免疫功能,更容易患牙周炎而出现牙龈出血,不同年龄、性别都可能患病,吸烟人群风险相对更高。
不良修复体:不合适的假牙等修复体边缘不贴合,会持续刺激牙龈组织,导致牙龈出血,中老年人安装假牙后若未定期检查和调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外伤:刷牙用力过猛、使用硬毛牙刷、进食硬物等都可能导致牙龈外伤出血,各年龄段都可能因这些不当行为引发,比如儿童可能在玩耍时不慎碰撞牙龈,成年人也可能因刷牙方法不正确导致。
2.全身因素
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患者由于骨髓造血功能异常,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凝血功能受到影响,会出现牙龈广泛出血,同时可能伴有贫血、发热等其他症状,各年龄均可发病,白血病患者以儿童和青少年相对多见;再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由于血小板减少引起的出血性疾病,牙龈出血是常见表现之一,各年龄段都可能患病。
内分泌紊乱:妊娠期女性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牙龈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容易出现牙龈出血,称为妊娠期牙龈炎,一般在妊娠2-3个月后出现,分娩后多可缓解;青春期女性由于激素水平波动,也可能出现牙龈出血情况。
其他:一些慢性疾病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口腔感染,包括牙龈炎症出血;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抗凝剂(华法林等),会影响凝血功能,导致牙龈出血风险增加,不同年龄、患有相应基础疾病或服用特定药物的人群都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二、牙龈出血的治疗方法
1.口腔局部治疗
清洁口腔:对于菌斑、牙石堆积引起的牙龈出血,通过洗牙(龈上洁治术)去除牙石、菌斑等局部刺激物,可有效缓解牙龈炎症,恢复牙龈健康,不同年龄人群均可进行洗牙,儿童需选择儿童专用的温和洗牙方式。
治疗牙龈炎和牙周炎:如果是牙龈炎,在洗牙后一般炎症可消退;对于牙周炎,除了洗牙外,可能还需要进行龈下刮治等进一步治疗,控制牙周炎症,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
调整修复体:对于不良修复体导致的牙龈出血,需要重新制作或调整修复体,使其边缘贴合牙龈,减少对牙龈的刺激。
处理外伤:如果是外伤导致的牙龈出血,轻微的外伤一般可自行止血,注意保持口腔清洁,避免感染;如果外伤较严重,可能需要进行缝合等处理。
2.全身因素治疗
血液系统疾病:对于白血病等血液系统疾病引起的牙龈出血,需要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如化疗等;对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能需要使用提升血小板的药物等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在治疗血液系统疾病时需更加谨慎,密切监测各项指标。
内分泌紊乱:妊娠期牙龈炎一般在分娩后可自行缓解,平时注意保持口腔卫生即可;对于青春期内分泌紊乱导致的牙龈出血,通过保持良好口腔卫生,一般可逐渐改善。
其他:糖尿病患者需要积极控制血糖,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以减少口腔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对于因服用抗凝剂等药物导致的牙龈出血,需要在医生评估下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但必须非常谨慎,权衡出血风险和基础疾病治疗的利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