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质性心脏病是心脏组织结构病理性改变致其正常结构和功能受影响,成因有先天性及后天性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感染性因素等,临床表现有心脏结构异常、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等,诊断靠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辅助检查,儿童要关注生长活动耐力,老年人重基础病管理,女性冠心病表现可能不典型需警惕。
一、定义
器质性心脏病是指心脏的组织结构发生病理性改变的一类心脏病。其病理基础是心脏的心肌、心内膜、心瓣膜、大血管等部位出现了不可逆的形态学异常,从而导致心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受到影响。
二、成因
(一)先天性因素
胎儿在发育过程中,由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影响,心脏结构出现异常,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法洛四联症等先天性心脏畸形,这是胎儿时期心脏发育异常所致的器质性改变。
(二)后天性因素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导致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甚至阻塞,使得心肌供血不足,长期可引发冠心病,属于器质性心脏病范畴,这是因为冠状动脉的组织结构发生了病理性改变。
2.高血压:长期高血压会使心脏后负荷增加,心脏为了克服增高的阻力进行代偿,逐渐出现左心室肥厚、扩张等结构改变,进而发展为高血压性心脏病,是心脏组织结构发生病理性改变的结果。
3.感染性因素: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心肌或心内膜,如细菌感染引起的感染性心内膜炎,会导致心瓣膜受损、心肌炎症后纤维化等,造成心脏组织结构的器质性改变;病毒感染引发的心肌炎,严重时可导致心肌瘢痕形成等结构异常。
三、临床表现
(一)心脏结构异常表现
可出现心脏扩大,通过超声心动图等检查可发现心脏各腔室大小超出正常范围;心瓣膜病变时,如二尖瓣关闭不全,可闻及相应的心脏杂音,且瓣膜的形态、结构发生改变,影响心脏的正常血流动力学。
(二)心功能不全表现
患者可出现呼吸困难,早期可能在活动后出现,随着病情进展,休息时也可发生;还会有乏力症状,因为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全身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出现水肿,多从下肢开始,逐渐向上蔓延,是由于心功能不全导致体循环淤血引起的,这是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变后引发的一系列临床表现。
(三)心律失常表现
可出现各种心律失常,如早搏、心房颤动等,是因为心脏组织结构异常影响了心脏的电传导系统,导致心脏跳动节律异常。
四、诊断方法
(一)病史采集
了解患者有无先天性心脏病家族史、既往感染史、高血压、冠心病等病史,这些信息有助于初步判断器质性心脏病的可能病因。
(二)体格检查
通过听诊可发现心脏杂音等异常,触诊可感知心前区搏动异常等情况,为器质性心脏病的诊断提供初步线索。
(三)辅助检查
1.心电图:可发现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异常电活动改变,辅助判断心脏是否存在器质性病变引起的电生理异常。
2.超声心动图:能清晰观察心脏的结构和运动情况,明确是否存在心脏瓣膜病变、心腔扩大、心肌肥厚等结构异常,是诊断器质性心脏病的重要影像学手段。
3.心脏CT:可用于评估冠状动脉的形态,发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等情况,帮助诊断冠心病等器质性心脏病。
4.心脏MRI:对心脏组织结构的评估更为精细,能更准确地显示心肌、心内膜等部位的病变情况,辅助诊断复杂的器质性心脏病。
五、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先天性器质性心脏病可能影响生长发育,家长需密切关注儿童的生长情况、活动耐力等,一旦发现儿童出现发育迟缓、活动后气促等表现,应尽早带儿童就医进行相关检查,早期诊断和干预对预后至关重要。
(二)老年人
老年人器质性心脏病多与长期慢性病相关,如高血压、冠心病等,需更加注重基础疾病的管理,严格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避免劳累、情绪激动等诱发心脏事件的因素,定期进行心脏相关检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三)女性
女性在某些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中,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常表现为胸痛不典型、乏力等非特异性症状,容易被忽视,因此女性更应提高对器质性心脏病的警惕性,出现相关可疑症状时要及时就医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