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经常肛裂的原因包括便秘、肛管局部解剖、感染因素;表现有排便疼痛、出血、肛门有裂开创面等;预防需调整饮食、培养良好排便习惯、注意肛周卫生,处理以非药物干预为主,严重时及时就医,家长要密切关注儿童排便和肛周健康及时采取措施。
一、儿童经常肛裂的原因
(一)便秘因素
儿童若存在便秘情况,大便会变得干结、粗硬。在排便时,过于用力会使肛管皮肤受到强烈的机械性损伤,从而容易引发肛裂。例如,一些儿童可能因饮食结构不合理,蔬菜、水果摄入过少,水分摄取不足,导致肠道蠕动减慢,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水分被过度吸收,进而造成便秘,增加肛裂发生的风险。不同年龄的儿童便秘原因可能有所差异,婴幼儿可能与喂养方式不当有关,如奶粉冲调过浓等;学龄儿童可能与不良的排便习惯,如长时间憋便等有关。
(二)肛管局部解剖因素
儿童肛管相对较狭窄,肛管皮肤弹性相对较差。在排便过程中,肛管受到的压力相对较大,这使得儿童肛管皮肤更容易受损而发生肛裂。尤其在儿童生长发育阶段,肛管的解剖结构特点使得他们相较于成人更易出现肛裂情况。
(三)感染因素
肛周感染,如肛周脓肿等疾病,可能会波及肛管皮肤,引发炎症反应,导致肛管皮肤抵抗力下降,容易出现破损,进而发展为肛裂。例如,儿童肛周皮肤卫生护理不当,容易滋生细菌,引发感染,若感染未能及时控制,就可能影响肛管皮肤的健康,增加肛裂的发生几率。
二、儿童经常肛裂的表现
(一)疼痛表现
儿童经常肛裂时,排便时会感到明显疼痛,可能会出现哭闹、拒便等情况。因为排便时粪便通过受损的肛管皮肤,会刺激神经末梢,引起疼痛。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通过哭闹来表达不适,而稍大一些的儿童可能会明确诉说排便时肛门疼痛。
(二)出血表现
粪便表面或手纸上可能会有少量鲜血,这是由于肛裂创面出血所致。出血量一般较少,但经常肛裂会导致创面反复出血,长期可能会引起儿童贫血等问题,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不同年龄段儿童对出血的表现和反应可能不同,婴幼儿可能不太容易被家长察觉出血情况,而学龄儿童可能会发现手纸上有血迹等。
(三)肛门局部体征
通过检查可以发现肛门处有裂开的创面,多见于肛管后正中部位(这与儿童肛管解剖及排便时的受力情况有关)。创面可能呈梭形或椭圆形,边缘整齐或不整齐,周围组织可能伴有红肿等炎症表现。
三、儿童经常肛裂的预防与处理
(一)预防措施
1.调整饮食:对于儿童,要保证合理的饮食结构,鼓励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新鲜的蔬菜(菠菜、西兰花等)、水果(苹果、香蕉等),同时要充足饮水,以保持大便通畅。不同年龄儿童的饮食量和食物种类有所不同,婴幼儿的辅食添加要注意逐渐引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学龄儿童要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不挑食、不偏食。
2.培养良好排便习惯:帮助儿童养成每天定时排便的习惯,避免憋便。例如,可以每天固定一个时间让儿童坐在马桶上尝试排便,即使没有便意,也可以培养排便反射。对于婴幼儿,要注意观察其排便规律,及时更换尿布,保持肛周清洁。
3.注意肛周卫生:保持儿童肛周皮肤清洁干燥,每次排便后用温水清洗肛门,避免粪便残留刺激肛周皮肤。清洗时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损伤肛周皮肤。
(二)处理原则
1.非药物干预为主:首先要通过调整饮食、排便习惯等非药物方法来促进肛裂创面的愈合。对于轻度肛裂,通过改善排便情况,创面有可能自行愈合。要避免使用刺激性的药物或方法处理肛周,防止对儿童娇嫩的肛周皮肤造成进一步损伤。
2.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对于婴幼儿,在护理时要格外小心,清洗和护理动作一定要轻柔,选择温和的清洁用品。如果儿童肛裂情况较严重,如创面较大、出血较多、疼痛剧烈影响生活等,要及时就医,由医生进行专业处理,可能会采用一些促进创面愈合的局部治疗方法,但要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或治疗手段。学龄儿童要配合医生的治疗和护理建议,保持良好的生活和排便习惯,促进肛裂的康复。
儿童经常肛裂需要家长密切关注儿童的排便情况和肛周健康,一旦发现异常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和预防,以保障儿童的身体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