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出血常见原因有口腔局部因素如牙菌斑牙结石、牙龈炎、牙周炎、牙齿创伤、不良修复体和全身因素如血液系统疾病、内分泌紊乱、长期服药、全身性慢性疾病;治疗方法包括口腔局部治疗如清洁口腔、药物治疗、修复体调整和全身因素治疗如血液系统疾病治疗、内分泌紊乱相关治疗、药物调整、慢性疾病治疗。
一、牙龈出血的常见原因
(一)口腔局部因素
1.牙菌斑、牙结石:牙菌斑是不断沉积在牙齿表面的细菌团块,牙结石则是牙菌斑钙化后形成的坚硬物质,它们会持续刺激牙龈,导致牙龈发炎、红肿,容易出血,尤其在刷牙或进食时更易发生。这种情况在长期不注意口腔清洁的人群中较为常见,不同年龄、性别都可能出现,长期不良的口腔卫生习惯是主要诱因。
2.牙龈炎:牙龈组织受到细菌感染引发炎症,牙龈变得脆弱易出血,同时可能伴有牙龈红肿、质地松软等表现,青少年由于青春期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相对更容易患牙龈炎而出现牙龈出血;成年人如果口腔卫生维护不佳也容易发病。
3.牙周炎:牙周炎是牙龈炎进一步发展的结果,除了牙龈出血外,还会有牙周袋形成、牙槽骨吸收、牙齿松动等症状,中老年人相对高发,与长期的口腔炎症未得到有效控制以及年龄增长导致的牙周组织退变等因素有关。
4.牙齿创伤:比如刷牙用力过猛、使用过硬的牙刷、啃咬硬物等,会直接损伤牙龈组织引起出血,各年龄段都可能因不当的口腔护理或行为而发生。
5.不良修复体:不合适的假牙、牙套等修复装置,会持续摩擦牙龈,导致牙龈发炎出血,佩戴假牙的人群需要特别注意修复体的适配性,不同年龄佩戴假牙的人群都可能遇到此类问题。
(二)全身因素
1.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体内血小板数量减少,凝血功能出现障碍,会表现为牙龈出血,同时可能伴有皮肤瘀点、瘀斑等症状;白血病患者由于骨髓造血功能异常,也会影响血小板生成和凝血因子合成,导致牙龈出血,这类疾病可见于各个年龄段,需要通过血液检查来明确诊断。
2.内分泌紊乱:孕期女性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容易出现妊娠期牙龈炎,导致牙龈出血;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口腔内环境改变,利于细菌滋生,也容易引发牙龈炎症出血,孕期女性和糖尿病患者需特别关注自身牙龈状况。
3.其他: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抗凝剂(华法林等),会影响凝血功能导致牙龈出血;一些全身性的慢性疾病,如肝硬化等,会影响肝脏合成凝血因子的功能,也可能出现牙龈出血的情况,服用特定药物的人群和患有相关慢性疾病的人群要留意牙龈出血表现。
二、牙龈出血的治疗方法
(一)口腔局部治疗
1.清洁口腔:通过洗牙等方式去除牙菌斑和牙结石,消除局部刺激因素,对于由牙菌斑、牙结石、牙龈炎等引起的牙龈出血,洗牙是常用的基础治疗方法,一般建议定期(半年到一年左右)进行口腔洁治。
2.药物治疗:如果牙龈炎症较重,可局部使用消炎抗菌的药物,如碘甘油等,涂抹在牙龈缘等部位,起到消炎作用,控制炎症后有助于缓解牙龈出血症状。
3.修复体调整:对于因不良修复体导致的牙龈出血,需要及时调整或重新制作合适的修复体,以解除对牙龈的刺激。
(二)全身因素治疗
1.血液系统疾病治疗:如果是血液系统疾病引起的牙龈出血,需要针对具体疾病进行相应治疗,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能需要输注血小板、使用糖皮质激素等治疗;白血病则需要根据病情进行化疗等综合治疗,这类情况需由血液科等相关科室医生进行专业诊治。
2.内分泌紊乱相关治疗:孕期女性的妊娠期牙龈炎,一般在分娩后激素水平恢复正常会有所缓解,但期间要注意口腔卫生;糖尿病患者需要积极控制血糖,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从而改善口腔内环境,减少牙龈出血的发生,内分泌紊乱相关人群需在相关科室医生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
3.药物调整:如果是药物引起的牙龈出血,需要由医生评估是否可以调整用药方案,更换其他不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等,但必须谨慎操作,避免影响原发病的治疗。
4.慢性疾病治疗:对于肝硬化等慢性疾病导致的牙龈出血,要针对原发病进行规范治疗,改善肝脏功能,从而纠正凝血功能异常,减少牙龈出血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