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腱断裂术后3个月的康复训练包括渐进式关节活动度训练,初期1-2周坐位被动屈伸,中期3-6周主动-辅助屈伸;肌力训练有踝关节周围肌肉等长收缩和抗阻训练;平衡与步态训练包括静态平衡和步态训练;需注意个体差异和康复环境,不同患者因多种因素训练进度强度有别,训练要在安全环境进行。
一、渐进式关节活动度训练
1.初期阶段(术后1-2周)
对于跟腱断裂术后3个月的患者,首先可进行坐位下的踝关节被动屈伸训练。在年龄方面,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基本都适用,但儿童由于骨骼肌肉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训练时需更加轻柔。患者取坐位,小腿自然下垂,由他人帮助缓慢屈伸踝关节,每天可进行3-4次,每次屈伸幅度可从0°-30°左右开始逐渐增加,以不引起明显疼痛为度。这是因为在跟腱术后早期,关节活动度需要逐步恢复,通过被动活动可以防止关节粘连,维持关节的活动范围。
生活方式上,如果患者有长期久坐等不良生活方式,此时更应重视关节活动度训练,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利于跟腱恢复。
2.中期阶段(术后3-6周)
过渡到主动-辅助关节活动度训练。患者可以自己双手辅助进行踝关节的屈伸运动,比如坐在床边,患侧小腿悬于床沿,用健侧手辅助患侧踝关节进行屈伸,每天训练3-4次,每次屈伸幅度可增加到30°-60°。对于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的患者,由于其血液循环和神经感觉可能存在一定问题,训练时要更加注意观察患侧肢体的感觉和肿胀情况,避免过度训练导致损伤。
二、肌力训练
1.踝关节周围肌肉等长收缩训练
在术后3个月,可进行踝关节周围肌肉的等长收缩训练。患者取平卧位,将患侧下肢伸直,用力收缩踝关节周围的肌肉,如腓肠肌、比目鱼肌等,持续收缩5-10秒,然后放松,重复10-15次,每天进行3-4组。对于老年患者,由于肌肉力量本身可能有所下降,等长收缩训练可以在不增加跟腱张力的情况下维持肌肉力量。
从生活方式角度,老年患者如果有长期缺乏运动的情况,通过这种等长收缩训练可以逐步恢复肌肉力量,改善下肢功能。
2.踝关节抗阻训练
当患者关节活动度有一定恢复后,可以进行踝关节抗阻训练。例如使用弹力带进行抗阻屈伸训练,将弹力带一端固定,患侧踝关节套住弹力带另一端,进行屈伸动作,给弹力带一定阻力,每次训练10-15次,每天3-4组。对于年轻且身体状况较好的患者,可以适当增加阻力,但要循序渐进。如果患者有既往膝关节疾病等病史,在进行抗阻训练时要注意与膝关节疾病的相互影响,避免加重膝关节负担。
三、平衡与步态训练
1.平衡训练
开始进行静态平衡训练,患者可站立于平地,双脚与肩同宽,尽量保持身体平衡,每次训练时间从30秒逐渐增加到1分钟,每天进行3-4次。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平衡能力本身在发育中,训练时可以在家长的保护下进行,确保安全。平衡训练有助于患者恢复下肢的整体控制能力,为步态恢复做准备。
生活方式方面,如果患者平时活动平衡感较差,通过平衡训练可以降低跌倒风险,改善日常生活中的活动能力。
2.步态训练
当患者平衡能力有一定提高后,进行步态训练。首先在平行杠内进行步行训练,患者双手握住平行杠,缓慢进行步行练习,注意保持患侧下肢的正常步态姿势,步幅不宜过大,每次训练10-15分钟,每天2-3次。对于有肥胖病史的患者,由于体重可能对跟腱和下肢关节有一定压力,步态训练时要注意控制训练强度和时间,避免过度劳累。随着训练的进展,可以逐步过渡到平行杠外的步行训练,从短距离步行开始,逐渐增加步行距离。
四、注意事项
1.个体差异
不同患者由于年龄、基础健康状况、跟腱损伤程度等不同,运动训练的进度和强度会有所差异。例如年轻且跟腱损伤较轻的患者可能能够更快地增加训练幅度和强度,而老年患者或跟腱损伤较重的患者则需要更缓慢地推进训练。
在训练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出现疼痛加剧、肿胀明显等情况,应及时调整训练方案。
2.康复环境
训练应在安全的环境下进行,避免在不平整、湿滑的地面上训练,防止跌倒等意外发生。对于儿童患者,训练环境要更加安全,最好有家长或专业康复人员陪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