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后遗症是骨折治疗后遗留的不适或功能障碍,常见有关节僵硬因骨折后长期固定致组织粘连挛缩等、创伤性关节炎因骨折复位不佳关节面不平整磨损等、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因骨折端血供破坏等、肌肉萎缩因肢体活动少废用、缺血性肌挛缩因骨折处理不当致血管损伤等类型,儿童骨折累及骨骺可影响生长发育且愈合强但固定不当易关节僵硬需关注骨骺等,老年人恢复慢易现多种后遗症且有基础病需注重营养等,预防靠骨折治疗时准确复位固定及康复阶段早期合理康复训练,应对则依具体后遗症在专业医生评估指导下采取相应措施。
一、骨折后遗症的定义
骨折后遗症是指骨折经过治疗后,遗留的各种不适或功能障碍等问题,是骨折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或长期影响。
二、常见骨折后遗症类型及相关情况
(一)关节僵硬
1.成因:多因骨折后长期固定,导致关节周围组织(如肌肉、肌腱、韧带)粘连、挛缩,以及关节囊纤维化等。例如上肢骨折后长期固定可能引起肩、肘关节僵硬,下肢骨折长期固定易导致膝关节僵硬。
2.影响因素:固定时间长短、年龄(儿童生长发育快相对恢复可能稍好,但若固定不当也易出现;老年人恢复能力弱更易发生)、骨折部位及损伤严重程度等均有影响。
(二)创伤性关节炎
1.成因:骨折复位不佳、关节面不平整,骨折愈合后关节长期磨损,引发关节软骨损伤、骨质增生等。如股骨髁骨折、胫骨平台骨折等累及关节面的骨折易并发创伤性关节炎。
2.影响因素:骨折时关节面损伤程度、复位质量、年龄(老年人软骨修复能力差)、后期活动方式等相关。
(三)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
1.成因:骨折端血供破坏严重(如胫骨中下1/3骨折血供差易延迟愈合)、骨折端固定不牢固、感染等。例如开放性骨折合并感染时易出现骨折不愈合。
2.影响因素:骨折部位的血运情况(如腕舟骨骨折血供差较易延迟愈合)、患者年龄(儿童愈合能力相对较强,老年人相对弱)、全身营养状况等。
(四)肌肉萎缩
1.成因:骨折后肢体活动减少,肌肉废用性萎缩。比如下肢骨折长期卧床,腿部肌肉会因缺乏运动而萎缩。
2.影响因素:骨折部位及固定时间、患者年龄(儿童肌肉恢复能力相对好,老年人恢复慢)、康复训练开始时间及强度等。
(五)缺血性肌挛缩
1.成因:主要是骨折处理不当,导致肢体重要血管损伤,引起肌肉缺血坏死,后期瘢痕挛缩。常见于肱骨髁上骨折损伤肱动脉后。
2.影响因素:骨折部位血管解剖特点、损伤血管的程度、急救及后续治疗是否及时等,儿童因血管较细等特点相对更需关注该风险。
三、不同人群骨折后遗症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儿童
1.特点:儿童骨折后生长潜力大,但若骨折累及骨骺,可能影响骨骼生长发育,导致肢体不等长、畸形等后遗症;同时儿童愈合能力相对强,但固定不当等也易出现关节僵硬等问题。
2.注意事项:儿童骨折后需密切关注骨骺情况,及时规范治疗,早期在医生指导下适度进行康复训练,避免过度固定导致关节活动受限等。
(二)老年人
1.特点:老年人骨折后恢复慢,易出现多种后遗症,如创伤性关节炎、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肌肉萎缩更明显等,且常合并骨质疏松等基础疾病,加重骨折恢复难度。
2.注意事项:老年人骨折后需注重营养补充(保证钙、蛋白质等摄入),积极预防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早期在专业康复师指导下进行温和的康复锻炼,促进功能恢复,同时关注骨骼健康,防治骨质疏松相关问题。
四、骨折后遗症的预防及应对思路
(一)预防
1.骨折治疗阶段:准确复位、牢固固定是预防骨折后遗症的关键,对于累及关节面的骨折要尽量恢复关节面平整;对于开放性骨折要彻底清创预防感染。
2.康复阶段:早期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合理的康复训练,根据骨折恢复情况循序渐进增加活动量和强度,促进关节活动度恢复、肌肉力量恢复等。
(二)应对
一旦出现骨折后遗症,需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如关节僵硬者进行针对性的康复理疗、关节松动训练;创伤性关节炎者可采用药物辅助(仅提及药物名称,不涉及具体服用指导)、物理治疗等缓解症状;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者可能需要进一步手术等干预措施等,均需在专业医生评估指导下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