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质性心脏病是因心脏组织结构或功能病理性改变致功能障碍,常见类型包括先天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等,病因有遗传、感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病理生理因类型不同而异,临床表现有胸痛、心悸等症状,诊断可借助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等,预防要控制危险因素、避免感染、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特殊人群中儿童需观察相关表现并定期检查,老年人要定期体检等,女性需注意非典型症状并防控危险因素。
一、定义
器质性心脏病是因心脏组织结构或功能出现病理性改变而引发心脏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其病变源于心脏自身的解剖结构异常,如心肌、心瓣膜、冠状动脉等部位发生器质性病变,进而影响心脏正常的泵血及传导等功能。
二、常见类型
1.先天性心脏病:多由胎儿时期心脏血管发育异常所致,包括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法洛四联症等,可在出生时即存在或后续逐渐显现相关症状。
2.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因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导致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引起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是最常见的器质性心脏病之一。
3.风湿性心脏病:由甲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引发自身免疫反应,累及心脏瓣膜,造成瓣膜狭窄或关闭不全,如二尖瓣、主动脉瓣等瓣膜病变。
4.心肌病:包括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主要表现为心肌结构和功能的异常改变,如心肌肥厚、心腔扩大等,可导致心力衰竭等严重后果。
三、病因
1.遗传因素:部分先天性心脏病及某些心肌病具有遗传倾向,如肥厚型心肌病可能与特定基因突变相关。
2.感染:病毒(如柯萨奇病毒)、细菌(如链球菌)等感染可损伤心肌或心内膜,引发心肌炎、心内膜炎等,进而导致器质性心脏病。
3.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等因素可促使冠状动脉内膜脂质沉积,形成粥样斑块,引起冠状动脉狭窄。
4.高血压:长期高血压会增加心脏后负荷,致使左心室肥厚、扩张,逐渐发展为高血压性心脏病。
四、病理生理改变
不同类型器质性心脏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各异。例如冠心病时,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使心肌供血不足,可引发心肌缺血、缺氧,严重时导致心肌梗死,心肌细胞坏死,影响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风湿性心脏病中,心脏瓣膜病变会导致血流动力学改变,如二尖瓣狭窄可使左心房压力升高,进而引起肺淤血等。
五、临床表现
1.常见症状:可出现胸痛(如冠心病心绞痛时心前区压榨性疼痛)、心悸(自觉心跳过快或不齐)、呼吸困难(活动后或静息时气短)、乏力、水肿(尤其下肢水肿)等。
2.不同类型特点: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可能有生长发育迟缓、口唇发绀等表现;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可能有关节炎病史,后续出现心脏瓣膜相关症状。
六、诊断方法
1.心电图:可检测心脏电活动,发现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改变,如ST-T改变提示心肌缺血。
2.超声心动图:能清晰显示心脏结构和功能,观察心腔大小、瓣膜运动、心肌厚度等,对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等有重要诊断价值。
3.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可直接观察冠状动脉狭窄的部位、程度等。
七、预防措施
1.控制危险因素:积极管理血压,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一般<140/90mmHg);调节血脂,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指标达标;控制血糖,预防糖尿病相关心脏并发症。
2.避免感染:预防链球菌感染,如注意个人卫生,在链球菌感染高发期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一旦发生链球菌感染需及时规范治疗。
3.健康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合理饮食,保持均衡营养,适量运动,维持健康体重,减少器质性心脏病的发病风险。
八、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对于儿童先天性心脏病,需密切观察出生后有无口唇发绀、呼吸急促等表现,定期进行心脏超声检查,早期发现并干预。
2.老年人:老年人易患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应定期体检,监测心脏功能,注意保暖,避免情绪剧烈波动,以防诱发心脏事件。
3.女性:部分心脏病在女性中的表现可能不典型,如女性冠心病患者可能以呼吸困难、乏力等非典型症状为主,需提高警惕,关注自身心脏健康状况,调整生活方式,积极防控相关危险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