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损伤症状因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而异,有一般症状如不同人群表现不同、黄疸、消化道症状等及严重症状如肝性脑病前兆、出血倾向等,治疗包括去除病因(药物性、酒精性、病毒性肝炎相关肝损伤分别处理)、药物治疗(保肝抗炎、利胆药物)、支持治疗(营养支持、对症治疗如退黄、补充凝血因子等)。
一、肝损伤的症状
(一)一般症状
1.年龄因素影响:儿童肝损伤可能表现为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婴幼儿还可能出现哭闹不安等情况,这与儿童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以及肝脏功能受影响后对营养物质代谢、消化酶分泌等产生干扰有关;成年人则可能有乏力、倦怠感,这是因为肝脏功能受损后,机体能量代谢、解毒等功能受影响,导致身体整体处于疲劳状态。
2.性别差异体现:一般无明显性别特异性症状,但女性在生理期、孕期等特殊时期,肝损伤症状可能因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有一定个体差异,比如孕期肝损伤可能在原有症状基础上受孕期身体负担加重等影响而有所不同。
3.生活方式关联:长期大量饮酒者出现肝损伤时,可能较早出现右上腹不适,因为酒精主要通过肝脏代谢,长期饮酒会直接损伤肝细胞;长期熬夜、过度劳累人群出现肝损伤时,乏力等全身症状可能更明显,因为不良生活方式会进一步加重肝脏的代谢负担。
4.病史相关:有基础肝脏疾病(如乙肝、丙肝等病毒性肝炎病史)的患者出现肝损伤复发时,可能原有肝病相关症状加重,如乙肝患者可能出现黄疸加重、肝功能指标异常更显著等情况;有药物性肝损伤病史的患者再次接触相关药物后,肝损伤症状会较快出现且可能更严重。
5.黄疸表现:皮肤和巩膜发黄,这是由于肝脏对胆红素的代谢功能障碍,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升高,胆红素沉积在皮肤和巩膜所致。新生儿肝损伤出现黄疸时需特别关注,因为新生儿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黄疸严重时可能引发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并发症。
6.消化道症状:腹胀、腹痛、腹泻等,肝脏是消化器官的重要关联器官,肝损伤影响胆汁分泌与排泄,进而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导致消化道出现一系列不适症状。
(二)严重症状
1.肝性脑病前兆:出现意识模糊、行为异常等,这是因为肝脏解毒功能严重受损,体内有毒物质不能及时代谢清除,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对于有肝损伤基础的老年人,出现肝性脑病前兆时病情进展往往较快,需密切监测和及时干预。
2.出血倾向:皮肤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肝脏能合成多种凝血因子,肝损伤导致凝血因子合成减少,从而出现出血倾向。在儿童肝损伤中,若出现出血倾向,要考虑是否存在凝血功能严重异常,需及时进行凝血功能相关检查。
二、肝损伤的治疗
(一)去除病因
1.药物性肝损伤:立即停用可疑药物,若是因服用特定药物导致肝损伤,应避免再次使用该类药物。对于儿童药物性肝损伤,要特别谨慎选择替代药物,充分考虑儿童的肝肾功能和药物代谢特点。
2.酒精性肝损伤:严格戒酒,长期大量饮酒者戒酒是治疗酒精性肝损伤的关键措施,戒酒可阻止肝损伤进一步加重,促进肝细胞的修复。
3.病毒性肝炎相关肝损伤:如乙肝病毒相关肝损伤,若符合抗病毒治疗指征,可根据病情选用合适的抗病毒药物,但儿童使用抗病毒药物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药物剂量等;丙肝病毒相关肝损伤可采用直接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治疗过程中需关注药物对儿童等特殊人群的安全性。
(二)药物治疗
1.保肝抗炎药物:可使用还原型谷胱甘肽等药物,这类药物能参与体内的氧化还原反应,保护肝细胞免受氧化损伤,促进肝细胞的修复。对于老年人肝损伤使用保肝抗炎药物时,要考虑其肝肾功能减退情况,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
2.利胆药物:如熊去氧胆酸等,能促进胆汁分泌,改善胆汁淤积情况,适用于有胆汁淤积相关肝损伤的患者。
(三)支持治疗
1.营养支持:给予富含维生素、优质蛋白的饮食,保证机体营养需求,促进肝细胞修复。对于儿童肝损伤患者,要确保营养均衡且符合儿童生长发育的营养需求;对于老年人肝损伤患者,要注意控制脂肪和盐分摄入,避免加重肝脏负担。
2.对症治疗:针对出现黄疸的患者,可采取光照疗法等进行退黄治疗;针对有出血倾向的患者,补充凝血因子等进行对症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