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因腰椎间盘各部分退变在外力下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致腰部疼痛及下肢放射痛等,发病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有关,检查有体格及影像学等方法,治疗分非手术(卧床、牵引、物理、药物)和手术,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治疗有特殊考量。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较为常见的疾患之一,主要是因为腰椎间盘各部分(髓核、纤维环及软骨板),尤其是髓核,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后,在外力因素的作用下,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或脱出)于后方或椎管内,导致相邻脊神经根遭受刺激或压迫,从而产生腰部疼痛,一侧下肢或双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
发病原因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腰椎间盘发生退变,髓核含水量逐渐减少,椎间盘的弹性和抗负荷能力也随之减退,在退变基础上容易发生腰椎间盘突出。例如,30-50岁的人群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高发年龄段。
性别因素:一般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这与男性的体力活动、腰部负荷等因素相关,男性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腰部受力相对较多,更容易导致椎间盘损伤。
生活方式:长期伏案工作、久坐、长期弯腰劳作、腰部急性损伤后未及时治疗等不良生活方式都可能增加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风险。例如,长时间坐在办公室的人群,腰椎长时间处于前屈位,椎间盘内压力较高,容易导致椎间盘退变和突出。
病史因素:既往有腰部外伤史、腰椎间盘退变病史等人群,其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几率相对更高。
临床表现
腰部疼痛:多数患者有腰痛史,腰痛可出现在腿痛之前,也可在腿痛同时或之后出现。疼痛主要是由于椎间盘突出刺激了纤维环外层及后纵韧带中的窦椎神经纤维所致。
下肢放射痛:一侧下肢坐骨神经区域放射痛是本病的主要症状,常在腰痛消失或减轻时出现。疼痛由臀部开始,逐渐放射至大腿后侧、小腿外侧,有的可发展到足背外侧、足跟或足掌,影响站立和行走。如果突出部在中央,则可能出现马尾神经症状,表现为会阴部麻木、刺痛,大小便功能障碍等。
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包括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阳性等,直腿抬高试验时,下肢抬高在60°以内即可出现坐骨神经痛,称为阳性,加强试验是在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时,缓慢降低患肢高度,待放射痛消失,再将踝关节被动背屈,若又出现放射痛,则为加强试验阳性。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观察腰椎的生理曲度、椎间隙宽度等,部分患者可发现椎间隙变窄、椎体边缘骨质增生等退变表现,但X线不能直接显示椎间盘突出。
CT检查:能清楚地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大小、形态和神经根、硬脊膜囊受压的情况,对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较大价值。
磁共振成像(MRI):MRI可以全面地观察腰椎间盘是否病变,能清晰地显示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大小、形态和神经根、硬脊膜囊、脊髓受压的情况,以及脊髓内部的一些病变,是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较为准确的一项检查。
治疗与康复
非手术治疗
卧床休息:是基本的治疗方法之一,尤其是对于初次发作或症状较轻的患者。卧床休息可以减轻椎间盘承受的压力,缓解对神经根的刺激和压迫,一般需要严格卧床3-4周,之后可佩戴腰围逐渐下地活动。
牵引治疗:通过牵引装置拉开椎间隙,减轻椎间盘对神经根的压迫,牵引重量一般根据患者的体重等情况进行调整,牵引时间和频率需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而定。
物理治疗:如热敷、超短波、红外线照射等,可促进腰部血液循环,减轻肌肉痉挛,缓解疼痛症状。
药物治疗:可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等)减轻疼痛和炎症,但需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尤其是有胃肠道疾病的患者要谨慎使用。
手术治疗:对于经过严格非手术治疗无效、症状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出现马尾神经综合征等情况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传统的开放性手术、微创手术等,手术的目的是解除神经根的压迫,恢复脊柱的稳定性。
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由于其身体的特殊性,治疗需更加谨慎,一般优先选择非手术治疗方法,以避免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对于儿童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症相对较少见,若发生多与先天性腰椎发育异常等因素相关,治疗也需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优先考虑保守治疗等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