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吐吐出血来可能由上消化道疾病(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食管疾病(如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其他系统疾病累及消化道(如血液系统疾病、急性传染病)等原因引起,出现该症状应立即就医,医生会通过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及相关检查明确病因,同时可通过避免不良生活方式、积极治疗基础病等措施预防。
一、可能的原因
(一)上消化道疾病
1.胃溃疡
发病机制:胃溃疡是胃黏膜被胃酸和胃蛋白酶消化而形成的慢性溃疡。当溃疡侵蚀到血管时,就可能引起出血。胃溃疡的发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等因素有关。不同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病,有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史的人群风险更高。例如,有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人群中胃溃疡伴出血的发生率高于无感染人群。
表现:除了呕吐吐出血来,还可能有周期性上腹部疼痛,疼痛具有节律性,多在餐后半小时至1小时出现,下次餐前缓解。
2.十二指肠溃疡
发病机制:十二指肠溃疡主要是由于胃酸分泌过多,导致十二指肠黏膜被胃酸消化损伤。同样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因素相关。各年龄段均可发病,有相关危险因素的人群易患。研究显示,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中,幽门螺杆菌阳性率较高。
表现:多为空腹痛,即餐后2-4小时疼痛,进食后缓解,也可能出现呕吐吐出血来的情况。
3.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
发病机制:常见于肝硬化患者,由于门静脉高压,导致食管-胃底静脉回流受阻,血管曲张破裂出血。肝硬化的发生与长期大量饮酒、慢性乙型肝炎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等因素有关。主要见于有肝病病史的人群,尤其是肝硬化患者。例如,长期酗酒导致肝硬化的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风险增加。
表现:呕吐量大,可为鲜红色血液,出血量大时可伴有头晕、心慌、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
(二)食管疾病
1.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
发病机制:多因剧烈呕吐导致腹内压和胃内压突然升高,致使食管贲门黏膜撕裂引起出血。常见于频繁剧烈呕吐的人群,如酗酒者剧烈呕吐后、妊娠剧吐的孕妇等。
表现:呕吐后出现呕血,出血量可多可少,呕吐前多有剧烈呕吐的过程。
(三)其他系统疾病累及消化道
1.血液系统疾病
发病机制: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等。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由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容易引起出血;白血病患者骨髓造血功能异常,血小板生成减少,也可导致出血倾向。各年龄段均可发病,血液系统疾病患者本身存在凝血功能相关异常。例如,白血病患者在疾病进展过程中可能出现呕吐吐出血来,与骨髓抑制导致血小板减少等有关。
表现:除了呕血,还可能有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其他部位出血表现。
2.急性传染病
发病机制:如流行性出血热等,病毒感染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和凝血功能障碍,引起消化道出血。多见于有传染病接触史或处于传染病流行地区的人群。例如,在流行性出血热流行地区,有相关接触史的人出现呕吐吐出血来时需考虑该病可能。
表现:除呕血外,可能伴有发热、头痛、腰痛等全身症状。
二、就医建议
一旦出现呕吐吐出血来的情况,应立即就医。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病情变化较快,更需及时就诊。就医时,医生会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包括近期是否有剧烈呕吐、既往病史、用药史等)、体格检查,可能还会安排相关检查,如胃镜检查(可直接观察食管、胃、十二指肠黏膜情况,明确出血部位)、血常规(了解血小板、血红蛋白等情况)、凝血功能检查(评估凝血功能)、腹部超声(如怀疑肝硬化等肝病引起的出血,可了解肝脏情况)等。
三、预防措施
对于有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风险的人群,应避免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必须服用,可同时服用胃黏膜保护剂;对于肝硬化患者,应积极治疗肝病,避免剧烈呕吐等诱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的因素;有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定期监测血常规等指标;注意饮食规律,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对于儿童,要注意合理喂养,避免剧烈哭闹后频繁呕吐等情况,有基础疾病的儿童需积极治疗基础病,家长要密切观察儿童的呕吐及一般状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