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间盘突出症是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致脊神经根受刺激压迫出现腰部及下肢症状,发病与退变、外力等有关,临床表现有腰部及下肢症状,诊断靠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非手术治疗有卧床休息、牵引、物理治疗,手术适用于非手术无效等情况,方式有传统开放和微创,预防要保持正确姿势、加强腰部锻炼、避免腰部急性损伤。
一、椎间盘突出症的定义与发病机制
椎间盘突出症是指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突出(或脱出)于后方或椎管内,导致相邻脊神经根遭受刺激或压迫,从而产生腰部疼痛,一侧下肢或双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与椎间盘的退变有关,随着年龄增长,椎间盘的水分含量逐渐减少,弹性降低,在外力作用下容易发生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此外,长期弯腰劳作、腰部急性损伤等也可增加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风险。不同年龄阶段人群发病机制有所差异,年轻人多因腰部突然受力等急性损伤因素导致,而中老年人则主要是退变因素为主。性别方面,一般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可能与男性从事重体力劳动等工作机会相对较多有关。
二、临床表现
1.腰部症状:多数患者有腰痛史,疼痛可局限于腰部,也可向臀部及下肢放射。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酸痛、胀痛或刺痛等。
2.下肢症状:神经根受压可导致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疼痛从臀部开始,逐渐放射至大腿后侧、小腿外侧直至足部。麻木区域与受压神经根支配区域一致。部分患者还可出现下肢无力,严重时可影响行走功能。不同年龄人群临床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及青少年患者多因急性损伤发病,症状相对较急;中老年患者退变基础上发病,症状相对迁延。
三、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包括直腿抬高试验、加强试验等。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提示神经根受压,加强试验可进一步验证神经根受压情况。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观察脊柱的生理曲度、椎间隙宽度等情况,有助于初步判断脊柱是否存在异常,但对椎间盘突出的直接显示效果有限。
CT检查:能清晰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大小、形态等,对诊断有重要价值。
MRI检查:是诊断椎间盘突出症的重要手段,可全面观察椎间盘退变情况、髓核突出的位置及对脊髓、神经根的压迫程度等。
四、非手术治疗
1.卧床休息:急性发作期应严格卧床休息,一般卧床3-4周,可缓解腰部肌肉痉挛,减轻椎间盘压力。对于儿童患者,卧床休息需注意保持正确体位,避免影响脊柱发育;中老年患者卧床休息时要注意定期翻身,防止压疮等并发症。
2.牵引治疗:通过牵引装置拉开椎间隙,减轻椎间盘对神经根的压迫。牵引重量和时间需根据患者情况调整。儿童牵引时要特别注意牵引重量的控制,避免过度牵引影响脊柱生长;中老年患者牵引时要密切观察反应,如有不适及时调整。
3.物理治疗:包括热敷、超短波、红外线照射等。热敷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超短波等可减轻炎症反应。不同年龄人群物理治疗时需注意温度、剂量等的差异,儿童皮肤娇嫩,物理治疗时要避免烫伤;中老年患者皮肤感觉相对迟钝,也要注意温度调节。
五、手术治疗
1.手术适应证:经严格非手术治疗无效、症状进行性加重或出现马尾神经综合征等情况时考虑手术治疗。
2.手术方式
传统开放手术:如椎间盘切除术等,通过切开腰部组织,显露椎间盘,切除突出的髓核组织。
微创手术:包括椎间孔镜手术等,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对于儿童患者,手术需更加谨慎,充分评估手术风险;中老年患者手术前后要注意做好围手术期护理,促进康复。
六、预防措施
1.保持正确姿势:无论是站立、坐姿还是劳作时,都要保持正确的姿势,避免弯腰驼背等不良姿势。儿童要注意养成良好的坐姿和站姿,防止脊柱发育异常;中老年患者要注意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保持正确体位,减少椎间盘的受力。
2.加强腰部锻炼:适当进行腰部肌肉锻炼,如小飞燕动作等,增强腰部肌肉力量,稳定脊柱。不同年龄人群锻炼方式和强度有所不同,儿童锻炼要选择适合其年龄的温和运动;中老年患者锻炼要避免剧烈运动,防止腰部受伤。
3.避免腰部急性损伤:避免突然弯腰搬重物等动作,搬运重物时应屈膝下蹲。儿童玩耍时要注意避免腰部受到外伤;中老年患者在进行体力活动时要注意保护腰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