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炎分为感染性与非感染性,感染性肠炎中细菌感染起病较急多有腹痛腹泻等且粪便可发现致病菌,病毒感染好发儿童等呈散发或暴发流行腹泻较明显病程自限,寄生虫感染多有不洁或疫区接触史粪便可检寄生虫;非感染性肠炎中炎症性肠病的溃疡性结肠炎累及直肠结肠有反复发作腹泻等表现,克罗恩病累及全层病变节段性有腹痛等表现,缺血性肠炎多因肠道供血不足常见于老年人突发左下腹痛等,放射性肠炎有放疗史有腹痛腹泻等表现;用药上细菌感染性肠炎据药敏选抗生素,病毒感染性肠炎多对症支持必要时用抗病毒药,寄生虫感染性肠炎针对不同寄生虫用相应抗寄生虫药,非感染性肠炎中溃疡性结肠炎轻中度用氨基水杨酸制剂重度用激素等,克罗恩病活动期用氨基水杨酸制剂等,缺血性肠炎改善肠道血供,放射性肠炎对症治疗;特殊人群中儿童肠炎病毒感染常见用药谨慎对症,老年人缺血性肠炎等多见用药考虑肝肾功能等,妊娠期肠炎需循证选药兼顾母子健康。
一、肠炎的分类及特征
(一)感染性肠炎
1.细菌感染性肠炎:多因食用被污染食物等引起,常见病原体有沙门菌、大肠杆菌等,特征为起病较急,多有腹痛、腹泻,大便可呈黏液脓血便,部分患者伴发热,粪便检查可发现相应致病菌。
2.病毒感染性肠炎: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引起的肠炎,好发于儿童及免疫力低下人群,常呈散发或暴发流行,腹泻症状多较明显,大便多为水样或稀便,病程有自限性,病毒检测可助诊断。
3.寄生虫感染性肠炎:常见有阿米巴原虫、贾第虫等感染,多有不洁接触史或疫区接触史,腹泻特点多样,可伴腹痛,粪便镜检可发现寄生虫虫卵或滋养体。
(二)非感染性肠炎
1.炎症性肠病
溃疡性结肠炎:主要累及直肠和结肠黏膜,特征为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病情活动期可有全身症状如发热、消瘦等,结肠镜检查可见黏膜血管纹理消失、颗粒状改变等典型表现。
克罗恩病:可累及胃肠道全层,病变呈节段性分布,表现为腹痛、腹泻、腹部包块、瘘管形成等,病情较迁延,内镜下可见纵行溃疡、鹅卵石样改变等。
2.缺血性肠炎:多因肠道血液供应不足引起,常见于老年人,有动脉硬化等基础病者易患,突发左下腹痛,继之腹泻,大便可为血性,腹部血管造影等检查可辅助诊断。
3.放射性肠炎:有盆腔、腹腔放疗史,表现为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等,放疗后一定时间出现症状,肠道黏膜有放射性损伤表现。
二、用药方法
(一)感染性肠炎
1.细菌感染性肠炎:根据病原菌药敏结果选用抗生素,如大肠杆菌感染可选用喹诺酮类等抗生素,但需注意儿童等特殊人群的用药禁忌。
2.病毒感染性肠炎:多为对症支持治疗,必要时可使用抗病毒药物,但需遵循循证依据,避免滥用。
3.寄生虫感染性肠炎:针对不同寄生虫选用相应抗寄生虫药物,如阿米巴原虫感染选用甲硝唑等药物。
(二)非感染性肠炎
1.炎症性肠病
溃疡性结肠炎:轻中度活动期可选用氨基水杨酸制剂,如柳氮磺吡啶;重度活动期可能需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等。
克罗恩病:活动期可使用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对于难治性病例可考虑生物制剂等。
2.缺血性肠炎:主要是改善肠道血供,如解除血管痉挛等,根据病情选择相应治疗措施。
3.放射性肠炎:以对症治疗为主,如保护肠道黏膜、缓解腹泻等,严重者可能需特殊药物干预。
三、特殊人群提示
(一)儿童
儿童肠炎需尤其注意,感染性肠炎中病毒感染性肠炎常见,用药需谨慎,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抗生素等,多以对症支持为主,如腹泻严重时注意补液防治脱水;炎症性肠病儿童患者用药需考虑儿童生长发育特点,选择合适的药物及剂量方案,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
(二)老年人
老年人肠炎中缺血性肠炎等相对多见,用药时需考虑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小的药物,同时注意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等对用药的影响,放射性肠炎老年患者放疗后出现症状时,用药需权衡利弊,优先选择对全身影响小的治疗方式。
(三)妊娠期女性
妊娠期肠炎需严格遵循循证医学,感染性肠炎用药需选择对胎儿无影响或影响小的药物;炎症性肠病妊娠期管理需在多学科协作下进行,药物选择需兼顾母体和胎儿健康,优先非药物干预或选择相对安全的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