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是心脏跳动节律或频率异常由心脏特殊传导系统调控失常引发分快速性与缓慢性按规则性分规则性与不规则性其发生机制是心脏电传导系统异常包括冲动形成与传导异常相关因素有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跳动的节律或频率出现异常。心脏的正常跳动有一定的节律和频率,由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来调控,当这个调控系统出现问题时,就会发生心律失常。正常窦性心律的频率一般是60-100次/分钟,而心律失常时,可能表现为心跳过快、过慢或不规则等情况。
按心率快慢分类
快速性心律失常:
年龄因素:儿童时期快速性心律失常可能与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等有关,比如先天性预激综合征,在儿童中也可能发病,其心跳频率可明显增快,超过正常范围。青少年快速性心律失常可能与运动、情绪激动等因素诱发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有关,不同年龄阶段的诱因可能不同,但本质都是心脏电活动异常导致心率过快。
性别因素:一般来说,在生理性因素导致的快速性心律失常上,性别差异不显著,但在一些先天性心脏疾病相关的快速性心律失常中,可能存在一定的性别分布特点,不过总体差异不是非常突出。
生活方式:长期大量吸烟、饮酒、过度喝咖啡或浓茶的人,更容易出现快速性心律失常。例如,大量饮酒可能会影响心脏的电生理活动,导致心跳加快且不规则。
病史因素:有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如冠心病患者,发生快速性心律失常的风险较高。因为冠心病会导致心肌缺血,影响心脏的传导系统,从而引发心律失常。
缓慢性心律失常:
年龄因素:老年人更容易出现缓慢性心律失常,随着年龄增长,心脏的传导系统会发生退行性变化,窦房结功能减退等情况较为常见,导致心跳减慢。儿童时期缓慢性心律失常相对较少见,若出现多与先天性的心脏传导系统发育异常有关。
性别因素:在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上,性别差异不占主导地位,但一些研究发现,在某些特定的缓慢性心律失常病因中,可能有细微的性别差异,不过整体不显著。
生活方式:长期缺乏运动、饮食不均衡的老年人,更容易出现缓慢性心律失常。而对于儿童,不良生活方式相对较少涉及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直接发生,但先天性因素更关键。
病史因素:有心肌病、心肌炎等病史的患者,容易出现缓慢性心律失常。例如,心肌炎患者在恢复期可能会遗留心脏传导系统的问题,导致心跳减慢。
按心律规则性分类
规则性心律失常:
年龄因素:不同年龄阶段都可能出现规则性心律失常,但表现形式有所不同。儿童规则性快速心律失常可能以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为常见表现,心率规则但明显快于正常范围;老年人规则性心律失常可能与心房扑动等有关,心房扑动时心房率规则,心室率可能规则或不规则,但存在规则的心房活动。
性别因素:在规则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上,性别差异不是主要影响因素,但在一些具体疾病导致的规则性心律失常中,可能有不同的性别发病特点,不过总体差异不突出。
生活方式:长期精神压力过大的人,无论是儿童、青少年还是老年人,都可能诱发规则性心律失常。比如长期精神紧张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可能引发规则的心跳加快等情况。
病史因素:有先天性心脏病病史的患者,出现规则性心律失常的风险较高。如先天性房室传导异常可能导致规则性的心律异常情况。
不规则性心律失常:
年龄因素:老年人更容易出现不规则性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升高,且心律极不规则;儿童不规则性心律失常相对少见,若出现可能与复杂的先天性心脏畸形有关,心律不规则。
性别因素:心房颤动在老年人群中,男性和女性都可能发病,但有研究显示,在某些年龄段的发病率可能略有差异,但不是主要的区分因素。
生活方式:长期大量吸烟的人,更容易出现不规则性心律失常,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影响心脏的电活动,导致心律不规则。
病史因素: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发生不规则性心律失常的风险增加,高血压会损害心脏结构和功能,进而影响心脏的节律,导致心律不规则。
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主要是心脏电传导系统出现异常,包括冲动形成异常和冲动传导异常等。例如,窦房结本身病变会导致冲动形成异常,引起心跳过慢或过快;而房室传导阻滞则是冲动传导异常的常见情况,导致心房和心室的跳动不能正常协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