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性心动过缓病因分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有运动员等长期体力劳动者及睡眠状态,病理性包括心血管系统疾病、全身性疾病、药物因素;症状有无症状的生理性及轻度病理性早期,有症状的有心输出量不足相关的头晕、乏力及其他伴随的胸闷、心悸等。
一、病因
(一)生理性因素
1.运动员及长期体力劳动者:这类人群心脏功能较好,迷走神经张力较高,可出现窦性心动过缓。例如,长期坚持规律有氧运动的运动员,其窦性心率可能较常人慢,这是因为长期的运动训练使心脏的储备功能增强,迷走神经对心脏的调节作用相对占优势,从而导致窦性心动过缓,一般无明显不适症状,属于生理性的适应状态。
2.睡眠状态:人在睡眠时,身体代谢率降低,对心脏的血液和氧需求减少,迷走神经兴奋,会使心率减慢。比如,成年人在深度睡眠阶段,窦性心率可降至50-60次/分左右,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随着觉醒,心率会逐渐恢复正常。
(二)病理性因素
1.心血管系统疾病
冠心病:当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时,可影响心脏的自主神经调节功能,引起窦性心动过缓。例如,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较重时,心肌供血不足会刺激迷走神经,导致窦性心率减慢。研究表明,约有10%-15%的冠心病患者会出现窦性心动过缓的情况。
心肌病:如扩张型心肌病,心肌细胞受损,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发生障碍,可影响心脏的电生理活动,导致窦性心动过缓。患者可能伴有乏力、呼吸困难等症状,通过心电图等检查可发现窦性心动过缓。
2.全身性疾病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机体代谢率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减弱,心率会减慢。临床中,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若未得到有效治疗,常出现窦性心动过缓,同时还可能伴有怕冷、水肿、乏力等表现,血液检查可发现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促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
颅内病变:当颅内压增高、脑血管意外等病变影响到颅内的植物神经中枢时,可导致窦性心动过缓。例如,脑出血患者若血肿压迫到相关神经中枢,可能出现心率减慢的情况,同时还会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颅内病变的表现。
3.药物因素
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等,这类药物通过阻断β受体,抑制心肌收缩力和减慢心率。如果患者因病情需要服用此类药物,可能会出现窦性心动过缓。一般在调整药物剂量或停药后,心率可逐渐恢复,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钙通道阻滞剂:像维拉帕米等,也可能引起窦性心动过缓。其作用机制是抑制心肌细胞的钙内流,减慢房室传导和心率。使用这类药物时需密切监测心率变化。
二、症状
(一)无症状情况
1.生理性窦性心动过缓:对于运动员、长期体力劳动者等生理性因素导致的窦性心动过缓,若心率不是过于缓慢(一般不低于50次/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不适症状。例如,一位经常参加马拉松训练的运动员,窦性心率在45-55次/分之间,但日常生活、运动时无头晕、乏力等不适,这种情况一般无需特殊处理,属于身体适应的正常状态。
2.轻度病理性窦性心动过缓早期:一些病情较轻的病理性因素引起的窦性心动过缓,在疾病早期,身体可能通过自身的代偿机制,暂时没有明显的症状表现。比如,早期轻度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窦性心率稍减慢,但可能仅表现为轻微的畏寒,尚未出现明显的心率相关不适症状,此时需要通过进一步检查来明确病因。
(二)有症状情况
1.心输出量不足相关症状
头晕:当窦性心动过缓导致心脏输出的血液不能满足大脑的血液供应时,患者会出现头晕症状。例如,窦性心率低于40次/分时,大脑供血不足较为明显,患者可感到头部昏沉、眩晕,严重时可能会发生晕厥。
乏力:心脏泵血减少,全身组织器官供血不足,会使患者感觉全身乏力,活动耐力下降。比如,患者原本可以快速爬一层楼梯,而现在爬一层楼梯就会感到明显的疲倦、无力,这是因为心脏输出的血液不能满足运动时肌肉的能量需求。
2.其他伴随症状
胸闷:由于心脏供血不足,心肌可能出现缺血缺氧,患者会感觉胸部发闷、憋气。在活动或情绪激动时,这种胸闷症状可能会加重。例如,窦性心动过缓患者在快走时,会明显感到胸口发闷,呼吸不畅。
心悸:部分患者可能会自觉心跳异常,有心慌、心悸的感觉。当心率突然减慢时,患者能明显感觉到心脏的跳动,尤其是在安静状态下,这种心悸感更为明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