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后创口恶臭可能由感染因素(细菌感染因口腔卫生不佳、不同人群易感染及真菌感染因菌群失调等导致)、异物残留(血凝块异常脱落或其他异物残留引发)引起出现这种情况应及时就医医生会给予口腔清洁指导并针对性治疗如细菌感染局部用抗菌药物冲洗、真菌感染用抗真菌药物有基础病史者需控制基础病促进创口恢复。
一、正常拔牙创口的愈合过程及可能出现异味的一般情况
拔牙后创口会逐渐愈合,正常情况下初期会有一些渗出等,但一般不会有明显恶臭。如果出现臭到恶心的情况,首先要考虑可能存在感染等问题。
(一)感染因素
1.细菌感染
拔牙后口腔内存在大量细菌,正常情况下创口会通过机体的防御机制来抵御细菌入侵。但如果口腔卫生不佳,比如拔牙后没有按照正确的口腔清洁方法进行护理,食物残渣容易残留在拔牙创口中,为细菌滋生提供了良好的培养基。常见的导致创口感染的细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研究表明,拔牙后创口感染时,细菌会分解创口内的坏死组织等物质,产生有异味的代谢产物,从而导致创口发出恶臭。例如,有临床研究发现,拔牙后感染创口的细菌群落与正常愈合创口的细菌群落有明显差异,感染创口中致病细菌的数量显著增多。
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儿童拔牙后由于口腔卫生意识相对较弱,且儿童的口腔自洁能力不如成人,更容易发生食物残渣残留,从而增加感染风险;老年人由于机体免疫力相对较低,拔牙后创口愈合能力下降,也更容易受到细菌感染导致创口异味。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机体免疫力会有所波动,拔牙后也可能相对更容易出现创口感染异味的情况。而有糖尿病等基础病史的人群,由于血糖控制不佳会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拔牙后创口感染的概率更高,异味出现的可能性也更大。
2.真菌感染
长期使用抗生素等情况可能会导致口腔内菌群失调,从而引发真菌感染。例如,一些患者在拔牙前或拔牙后使用了广谱抗生素,破坏了口腔内的正常菌群平衡,白色念珠菌等真菌就可能在拔牙创口中大量繁殖。真菌在创口内生长繁殖过程中也会产生有异味的物质,导致创口出现恶臭。对于长期卧床、免疫力极度低下的患者,或者有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情况的患者,真菌感染的风险更高。
二、其他可能导致拔牙后创口恶臭的原因
(一)异物残留
1.血凝块异常
拔牙后创口内会形成血凝块,这是创口正常愈合的重要步骤。但如果血凝块脱落,就会使创口直接暴露,容易受到细菌等的污染。当血凝块脱落且创口受到污染后,也可能出现异味。例如,患者在拔牙后过早漱口、吸吮创口等,都可能导致血凝块脱落。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好动,更容易出现这种意外导致血凝块脱落的情况;而老年人由于口腔感觉相对迟钝,可能在不经意间就会损伤血凝块。
2.其他异物
有时可能会有小的食物碎屑等异物残留在拔牙创口中,如果没有及时清理,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创口内发生腐败变质,产生异味。比如患者进食后没有注意口腔清洁,一些细小的食物颗粒进入拔牙创口,就可能引发异味问题。
三、出现拔牙后创口恶臭的应对建议
(一)及时就医
当发现拔牙后创口臭到恶心时,应尽快前往口腔科就诊。医生会对创口进行检查,判断是感染、异物残留还是其他原因导致。对于儿童患者,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就医,因为儿童表述可能不准确,且儿童拔牙后创口护理需要更加谨慎。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更要及时就医,因为基础病可能会影响创口的恢复,需要综合治疗来解决创口恶臭问题。
(二)口腔清洁指导
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给予口腔清洁的指导。对于一般患者,会告知正确的漱口方法等。但要注意,在拔牙后的初期,不能用力漱口,而是要采用轻柔的方式。对于儿童患者,家长要协助进行口腔清洁,使用适合儿童的口腔清洁工具,并且要耐心引导儿童配合,避免损伤拔牙创口。对于老年人,要特别注意口腔清洁的力度和方法,避免因为清洁不当导致创口进一步损伤或感染加重。
(三)针对性治疗
如果是感染导致,医生可能会根据感染的类型给予相应的治疗。如果是细菌感染,可能会局部使用抗菌药物进行冲洗等处理;如果是真菌感染,会使用抗真菌药物。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在治疗创口感染的同时,还需要对基础病进行控制,以促进创口的恢复。例如,糖尿病患者需要严格控制血糖,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机体免疫力,帮助创口愈合,消除异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