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非手术有卧床休息可减椎间盘压力缓症状、牵引增椎间隙减神经根刺激压迫、物理治疗包括热敷促血液循环缓痉挛、超短波改善循环减炎症、针灸推拿调气血松肌肉但需专业操作且有禁忌;手术适用于非手术无效等情况,方法有传统开放手术创伤大恢复长和微创手术创伤小恢复快但有适应证范围,治疗方案需个体化制定。
一、非手术治疗
1.卧床休息
对于大多数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卧床休息是基本的治疗方法。一般建议严格卧床3-4周,之后佩戴腰围逐步下床活动。卧床时可以减轻体重对椎间盘的压力,缓解疼痛等症状。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卧床休息的要求基本一致,但儿童患者需注意卧床时的舒适度和肢体活动情况,避免长时间卧床导致肌肉萎缩等问题。对于女性患者,在卧床休息期间要注意个人卫生等问题。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患有心血管疾病等,卧床休息时要注意防止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
研究表明,卧床休息可以使椎间盘内压力降低约20%,明显缓解神经根受压引起的炎症和疼痛。
2.牵引治疗
牵引治疗可以增加椎间隙宽度,减少椎间盘内压,减轻对神经根的刺激和压迫。牵引重量一般为体重的10%-20%,牵引时间每次30-60分钟,每天1-2次。不同年龄患者牵引重量和时间需适当调整,儿童患者牵引重量要谨慎,避免过度牵引造成脊柱损伤。女性患者牵引时要注意骨盆等部位的舒适度。有严重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等病史的患者牵引需谨慎,因为牵引可能导致血压波动等情况。
临床研究显示,牵引治疗能使约60%的患者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通过牵引可使椎间隙增宽约1-2mm。
3.物理治疗
热敷:热敷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可采用热水袋或热毛巾热敷,温度一般控制在40-50℃,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3-4次。不同年龄患者热敷时要注意温度的感知差异,儿童皮肤娇嫩,温度不宜过高。女性患者热敷时要注意乳房等部位的保护。对于有皮肤破损、感觉障碍等情况的患者不宜热敷。
超短波治疗:超短波治疗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每次治疗15-20分钟,每周3-5次。不同年龄患者超短波治疗的能量参数可能需要调整,儿童患者要注意避免对生殖器官等敏感部位的过度照射。女性患者在月经期间超短波治疗要谨慎。有金属植入物的患者不能进行超短波治疗,以防金属升温造成损伤。
针灸推拿: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节经络气血,缓解疼痛。推拿可以放松腰部肌肉,调整脊柱关节位置。但针灸推拿需由专业医生操作,儿童患者由于骨骼等发育尚未完全成熟,一般不建议轻易进行针灸推拿,女性患者在月经期间、妊娠期等特殊时期进行针灸推拿要谨慎,有出血倾向、脊柱结核等病史的患者禁忌针灸推拿。
二、手术治疗
1.手术适应证
经过严格的非手术治疗3-6个月无效;或症状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或出现马尾神经综合征等情况时,需考虑手术治疗。对于不同年龄患者,手术适应证的把握要综合考虑其身体状况和病情进展。儿童患者很少需要手术治疗,但如果出现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等特殊情况也需评估手术风险。女性患者在考虑手术时要考虑其生育等因素对术后恢复的影响。有基础病史如糖尿病、心脏病等的患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在病情控制稳定后再评估是否手术。
2.手术方法
传统开放手术:包括全椎板切除、半椎板切除、椎间盘切除术等。通过手术直接切除突出的椎间盘组织,解除对神经根的压迫。手术创伤相对较大,术后恢复时间较长。不同年龄患者术后恢复的时间和恢复情况有差异,儿童患者术后恢复要注意骨骼的生长发育影响,女性患者术后要注意身体的整体恢复和切口的护理等问题。有基础病史的患者术后要密切监测病情变化,预防并发症。
微创手术:如椎间孔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等。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但微创手术也有其适应证范围,并非所有患者都适合。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微创手术的操作难度和术后恢复也有不同,儿童患者由于脊柱结构特点,微创手术的操作需更加精细。女性患者在微创手术后要注意切口的恢复和腰部的保护等。有凝血功能障碍等病史的患者进行微创手术要谨慎。
腰椎间盘突出症目前没有绝对的根治方法,非手术治疗是大多数患者的首选,手术治疗是在严格适应证下的选择,治疗方案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个体化制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