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的诊断可通过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CT、MRI)观察肝脏形态结构等变化,血液学检查(肝功能、血清纤维化指标)评估肝脏功能及纤维化程度,肝穿刺活检是诊断金标准,综合多种检查方法可准确判断肝硬化并评估病情。
一、影像学检查
1.腹部超声
原理及优势:利用超声波对肝脏进行扫描,可清晰显示肝脏的大小、形态、实质回声等情况。它是无创、简便且经济的检查方法,能初步判断肝脏有无硬化迹象,如肝脏表面是否不平滑、肝实质回声是否增粗增强等。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的人群均可进行,若有基础肝病病史者更应定期检查。
具体表现:肝硬化时超声可见肝脏缩小,左叶有时代偿性增大,肝表面不光滑呈锯齿状或波浪状,肝实质回声不均匀、增粗增强,门静脉内径增宽(一般≥13mm),脾大(脾厚≥40mm或脾长≥120mm),可能伴有腹水等。
2.CT检查
原理及优势:通过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能更清晰地显示肝脏的细微结构,对于肝脏形态、密度变化的观察比超声更精准。可以发现超声不易察觉的早期肝硬化病变。不同人群均可接受CT检查,但需注意辐射剂量问题,有备孕计划或已怀孕的女性需谨慎,需权衡检查的必要性和辐射风险。
具体表现:肝硬化患者CT可见肝脏各叶比例失调,肝裂增宽,肝表面凹凸不平,肝脏密度不均匀,可能伴有门静脉、脾静脉等血管增粗,脾大,腹水等表现。
3.磁共振成像(MRI)
原理及优势:利用磁场和射频脉冲对人体进行成像,对肝脏病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尤其在显示肝脏血管方面有独特优势,能更准确地评估肝脏血流情况等。对于一般人群均可进行检查,但体内有金属植入物(如心脏起搏器等)的人群需提前告知医生,评估是否能进行MRI检查。
具体表现:肝硬化时MRI可见肝脏体积变化,信号不均匀,肝包膜不规则,门静脉系统血管情况等改变,有助于更全面地评估肝脏状况。
二、血液学检查
1.肝功能检查
相关指标及意义
白蛋白:肝硬化时肝脏合成白蛋白的功能减退,导致血清白蛋白水平降低。一般正常范围在35-55g/L,若低于正常范围提示肝脏合成功能受损,可能存在肝硬化等情况。不同年龄、性别人群白蛋白水平略有差异,比如老年人合成功能可能相对较弱,更易出现白蛋白降低。
球蛋白:肝硬化时球蛋白可升高,尤其是γ-球蛋白。正常情况下球蛋白范围在20-30g/L,球蛋白升高可能反映肝脏炎症及纤维化等情况。
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肝细胞受损时这两种酶可释放到血液中导致升高,肝硬化时可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但不如肝炎活动期升高明显,不过也能反映肝细胞的损伤状况。
胆红素:肝硬化时肝脏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排泄功能障碍,可导致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等升高,出现黄疸相关表现时胆红素升高更明显。
2.血清纤维化指标
透明质酸(HA):由肝脏间质细胞合成,肝硬化时HA水平明显升高,可反映肝纤维化的程度,正常参考值一般<120ng/ml。不同生活方式人群,如长期饮酒者HA可能因肝脏损伤而升高,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Ⅲ型前胶原肽(PⅢP):是反映肝内Ⅲ型胶原合成的指标,肝硬化时PⅢP水平升高,正常参考值一般<18ng/ml,其变化可辅助评估肝纤维化进展情况。
层粘连蛋白(LN):是基底膜主要成分,肝硬化时LN水平升高,正常参考值一般<130ng/ml,对肝纤维化的诊断有一定价值。
三、肝穿刺活检
1.原理及优势
肝穿刺活检是诊断肝硬化的金标准。通过穿刺获取少量肝脏组织,在显微镜下观察肝脏的病理改变,如肝细胞变性坏死、纤维组织增生、假小叶形成等典型的肝硬化病理特征。对于一些通过影像学及血液学检查仍难以明确诊断的情况,肝穿刺活检能明确诊断。
2.适用人群及注意事项
适用于临床高度怀疑肝硬化但其他检查难以确诊的患者。但该检查有一定创伤性,存在出血、感染等风险。对于有凝血功能障碍(如血小板明显减少、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等)的人群需谨慎,避免进行肝穿刺活检;老年人身体机能相对较弱,进行肝穿刺活检前需更全面评估其心肺等功能状况;儿童一般不首选肝穿刺活检,除非病情极其需要且充分评估风险后。
通过以上多种检查方法的综合运用,可较为准确地判断是否存在肝硬化,并进一步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等情况,以便制定合适的治疗和监测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