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竭患者存活时间受病情严重程度、基础病因、治疗情况、生活方式及特殊人群情况影响,病情严重程度中NYHA分级Ⅳ级及D期预后差,基础病因中不同病因影响不同,规范药物及器械治疗可延长存活时间,生活方式中低盐低脂适量运动、戒烟限酒有利,儿童心衰竭视病情及治疗康复情况而定,老年心衰竭多合并基础病需谨慎用药及关注心理状态。
病情严重程度
心衰竭分为不同阶段和级别,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是常用的评估方式,Ⅰ级患者日常活动不受限,一般对存活时间影响较小;Ⅱ级患者日常活动轻度受限;Ⅲ级患者日常活动明显受限;Ⅳ级患者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休息时也存在心衰症状,Ⅳ级患者预后相对较差,存活时间会明显缩短。从临床数据来看,Ⅳ级心衰竭患者1年死亡率较高。
从阶段来看,A期为心衰高危期,尚无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也无心衰症状,此阶段患者通过控制基础疾病等措施,存活时间接近正常人群;B期为已有心脏结构异常,但无心衰症状,相对A期患者存活时间会受一定心脏结构改变的影响,但如果能积极治疗基础病因等,存活时间也可较长;C期为既有心脏结构异常,又有既往或目前的心衰症状;D期为难治性终末期心衰,预后极差。
基础病因
若是由高血压引起的心衰竭,通过良好控制血压,心衰竭得到一定程度控制后,存活时间相对较乐观。例如高血压患者将血压长期控制在目标范围内,心衰竭进展缓慢,存活时间可较长。而由冠心病导致心肌梗死进而引发的心衰竭,若心肌梗死面积大,心脏功能受损严重,存活时间会受到较大影响。研究表明,冠心病相关的心衰竭患者预后比部分其他病因的心衰竭患者差。
对于先天性心脏病导致的心衰竭,如果能及时进行手术矫正等治疗,部分患者存活时间可以接近正常人,尤其是一些病情发现早且手术成功的患儿;但如果先天性心脏病发现晚,心衰竭已经比较严重,术后恢复也会较差,存活时间会受明显影响。
治疗情况
规范药物治疗是延长心衰竭患者存活时间的重要手段。使用利尿剂(如呋塞米等)减轻心脏负荷、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改善心室重构等药物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预后。坚持规范药物治疗的患者比不规范治疗的患者存活时间长。例如长期规律使用ACEI类药物的患者,心衰竭进展速度减慢,生存率提高。
器械治疗方面,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对于符合指征的心衰竭患者可以改善心脏功能,延长存活时间。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对于有猝死风险的心衰竭患者也能降低死亡率,延长存活时间。接受器械治疗的心衰竭患者比未接受器械治疗的患者存活时间更长。
生活方式
饮食方面,高盐饮食会加重心脏负担,心衰竭患者如果长期高盐饮食,会导致病情加重,存活时间缩短。而遵循低盐、低脂、适量蛋白的饮食原则,有助于控制心衰竭病情,延长存活时间。例如每天盐摄入量控制在3克以下,可减轻心脏负荷。
运动方面,适度运动可以改善心衰竭患者的心脏功能和生活质量,但过度运动则会加重心脏负担。心衰竭患者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量运动,如步行等有氧运动,适量运动的患者比缺乏运动的患者存活时间长。一般建议每周进行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的运动。
吸烟酗酒对心衰竭患者危害极大,吸烟会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加重心脏负担;酗酒会损伤心肌细胞,影响心脏功能。心衰竭患者戒烟限酒,有利于病情控制,延长存活时间。
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心衰竭:儿童心衰竭多由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等引起。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如果能及时手术治疗,术后遵循医生的康复建议,包括合理喂养、避免感染等,部分患儿可以正常生长发育,存活时间接近正常儿童;但如果病情复杂,心衰竭严重,术后恢复不佳,存活时间会受到严重影响。例如一些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心衰竭严重,可能存活时间较短。
老年心衰竭患者:老年心衰竭患者往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治疗时需要考虑多种基础疾病之间的药物相互作用。老年患者器官功能衰退,对药物的耐受性和代谢能力下降,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更加谨慎调整药物。同时,老年患者心理状态也很重要,情绪波动大可能影响病情,家属需要给予更多关怀,帮助老年患者保持良好心态,这有助于延长存活时间。老年心衰竭患者相对年轻患者预后更差一些,但通过综合管理,也可以一定程度延长存活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