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状有腰背部及下肢放射痛、麻木感、肌肉力量减弱、间歇性跛行等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非手术包括卧床休息、牵引、物理治疗(热敷、按摩推拿)、药物治疗,手术有适应证及传统开放、微创手术等不同方法儿童一般不建议按摩推拿且不采用微创手术老年使用非甾体抗炎药需监测反应术后恢复因年龄而异。
一、腰椎间盘突出的症状
1.疼痛症状
腰背部疼痛:多数患者最先出现的症状,疼痛范围较为广泛,一般位于下腰部及腰骶部,疼痛程度不一,有的为隐痛,有的则较为剧烈,可因咳嗽、打喷嚏、弯腰等动作而加重。例如,一些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群,由于腰部负荷较大,更容易出现腰背部疼痛,且疼痛可能会持续存在并逐渐加重。
下肢放射痛:疼痛可沿着坐骨神经走行方向放射,常见从臀部开始,逐渐放射到大腿后侧、小腿外侧直至足部。疼痛性质多为刺痛、灼痛或电击样痛,患者行走、站立时疼痛往往会加重,卧床休息时可有所缓解。比如,年轻的办公室职员长期久坐后,可能会出现下肢放射痛,这是因为久坐导致腰椎间盘压力增加,髓核突出刺激神经引起。
2.麻木感:部分患者会出现下肢麻木,麻木区域与神经受累节段相关,常伴有感觉减退。这是由于突出的椎间盘压迫神经,影响神经的感觉传导功能所致。例如,腰4-5椎间盘突出可能会导致小腿前外侧及足背内侧麻木。
3.肌肉力量减弱: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可能会引起所支配肌肉的力量下降,如足下垂、踇趾背伸无力等。这是因为神经受到明显压迫,导致肌肉的神经支配受到影响,进而出现肌肉力量减弱的情况。比如,当患者出现足下垂时,行走会受到明显影响,步态异常。
4.间歇性跛行:患者行走一段距离后,下肢出现疼痛、麻木、无力等症状,需停下休息片刻才能继续行走。这是由于行走时神经根受压加重,导致神经缺血缺氧,从而出现间歇性跛行。常见于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
二、腰椎间盘突出的治疗
1.非手术治疗
卧床休息:急性发作期应严格卧床休息,一般需卧床3-4周。卧床休息可以减轻椎间盘承受的压力,缓解疼痛症状。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卧床休息的要求基本一致,但儿童患者由于其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卧床休息时需注意床垫的硬度适中,避免过软或过硬影响脊柱发育。例如,儿童患者卧床休息时,床垫应选择能保持脊柱生理曲度的类型。
牵引治疗:通过牵引装置拉开椎间隙,减轻椎间盘对神经的压迫。牵引重量和时间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对于老年人,牵引重量不宜过大,牵引时间也不宜过长,以免引起不适。比如,老年患者进行牵引治疗时,起始重量应较低,如从3-5kg开始,然后根据患者耐受情况逐渐增加重量,但一般不超过患者体重的1/7-1/10。
物理治疗
热敷: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减轻疼痛。常用热毛巾、热水袋等进行热敷,温度一般控制在40-50℃,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不同年龄患者热敷时需注意温度和时间的控制,儿童皮肤较为娇嫩,温度不宜过高,时间不宜过长。
按摩推拿:专业的按摩推拿可以缓解肌肉紧张,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但按摩推拿需由专业医师进行,避免暴力操作。对于儿童患者,一般不建议进行按摩推拿,因为儿童的脊柱结构尚未完全发育成熟,不当的按摩可能会造成损伤。对于老年患者,按摩时手法要轻柔,避免加重脊柱的退变。
药物治疗: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起到消炎止痛的作用。但对于儿童患者,应避免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因为可能会对胃肠道和肾脏造成不良影响。老年人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时需注意监测胃肠道反应和肾功能。
2.手术治疗
手术适应证:经过严格的非手术治疗无效;出现进行性加重的神经功能障碍,如肌肉力量明显减弱、大小便失禁等;腰椎间盘突出伴有严重的腰椎管狭窄等情况。
手术方法
传统开放手术:通过切开腰部皮肤、肌肉等组织,显露椎间盘,进行髓核摘除等操作。这种手术创伤相对较大,恢复时间较长。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术后恢复的情况有所不同,儿童患者由于身体恢复能力较强,但也需注意术后的康复训练;老年患者术后恢复相对较慢,需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
微创手术:如椎间孔镜手术等,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通过特殊的器械经皮穿刺进入椎间盘部位,摘除髓核。微创手术对患者的身体条件要求相对较低,尤其适合一些身体状况较差的老年患者,但儿童患者一般不采用微创手术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