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腱炎诊断要点包括从病史采集(询问运动相关因素、既往损伤史)、症状表现(疼痛、肿胀、僵硬)、体格检查(跟腱触诊、捏小腿肌肉试验、踝关节活动度检查)、影像学检查(超声、X线、MRI)多方面综合评估,通过考虑患者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等因素来准确诊断跟腱炎,其中超声可清晰显示跟腱情况,X线用于排除其他疾病,MRI对跟腱炎诊断敏感。
一、病史采集
1.运动相关因素:详细询问患者的运动史,包括运动项目、运动强度、运动时间以及是否有突然增加运动量或运动方式改变的情况。例如,长跑运动员、篮球运动员等跟腱炎的高发人群,往往有长期、高强度的相关运动经历,且可能存在近期运动负荷突然增大的情况。对于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运动方式有所不同,青少年可能更多参与球类运动、田径运动等,中老年人群可能因日常活动或偶尔的运动损伤导致跟腱炎,女性在穿着不合适的鞋子进行运动时也需重点询问。
2.既往损伤史:了解患者既往是否有跟腱部位的损伤史,如既往是否有跟腱拉伤、扭伤等情况,因为既往的跟腱损伤可能增加再次发生跟腱炎的风险。
二、症状表现
1.疼痛:跟腱炎最常见的症状是跟腱部位的疼痛,疼痛通常在运动后加重,休息后可缓解,但随着病情进展,休息时也可能出现疼痛。疼痛的性质可为酸痛、刺痛或胀痛等。例如,患者在晨起时可能感觉跟腱部位有轻微疼痛,活动后疼痛可能有所缓解,但长时间行走或运动后疼痛又会加剧。不同年龄的患者对疼痛的感知和描述可能略有差异,儿童可能更难以准确描述疼痛,但会表现出运动时的不适或哭闹等情况;老年人可能因对疼痛的耐受度不同,疼痛表现相对不典型,但仍可通过日常活动的改变来提示跟腱部位的问题。
2.肿胀:跟腱周围可能出现肿胀,肿胀程度可因病情轻重而异。轻度跟腱炎可能仅有轻微的肿胀,而病情较重时肿胀可能较为明显,可通过观察跟腱部位的外观或触诊来判断肿胀情况。
3.僵硬:患者可能感觉跟腱部位僵硬,尤其是在早晨起床后或长时间休息后开始活动时,跟腱的僵硬感较为明显,活动一段时间后僵硬感可能会有所减轻,但仍不如正常状态灵活。
三、体格检查
1.跟腱触诊:医生用手指触摸跟腱部位,判断是否有压痛。跟腱炎患者在跟腱的特定部位通常有明显的压痛,压痛部位多位于跟腱附着于跟骨的部位或跟腱的肌腹-肌腱移行区等。不同个体的压痛部位可能略有差异,但通过仔细的触诊可以准确发现异常压痛区域。
2.捏小腿肌肉试验:让患者用力收缩小腿肌肉,医生感受跟腱的紧张度和是否有疼痛。跟腱炎患者在进行该试验时,可能会出现跟腱部位的疼痛,且跟腱的紧张度可能因炎症影响而与正常情况不同。
3.踝关节活动度检查:检查踝关节的背伸和跖屈活动度,跟腱炎患者由于跟腱的炎症和损伤,踝关节的活动度可能会受到限制,尤其是背伸活动时可能会出现疼痛和活动范围减小的情况。
四、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超声检查可以清晰地显示跟腱的形态、结构以及周围组织的情况。跟腱炎在超声下可能表现为跟腱增厚、回声不均匀、跟腱周围积液等。通过超声检查可以直观地观察跟腱的病变程度,对于早期跟腱炎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超声检查具有无创、可重复性好等优点,适用于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患者。
2.X线检查:X线检查主要用于排除跟骨骨折等其他可能导致跟腱部位症状的疾病。跟腱炎患者的X线检查可能无特异性表现,但可以发现跟骨的一些异常情况,如跟骨的骨刺等,这些情况可能与跟腱炎的发生相关。不过,X线对于跟腱本身的细微病变显示不如超声和磁共振成像(MRI)。
3.磁共振成像(MRI):MRI是诊断跟腱炎较为敏感的检查方法。它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跟腱的内部结构,明确跟腱是否有撕裂、水肿、炎症等情况。跟腱炎在MRI上表现为跟腱信号异常,如T2加权像上呈高信号,提示跟腱内有水肿和炎症反应。MRI对于判断跟腱炎的严重程度和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相对超声检查,MRI检查费用较高,且对于一些无法配合检查的患者(如婴幼儿等)可能存在一定困难。
通过以上病史采集、症状表现、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的综合评估,能够较为准确地诊断跟腱炎。在诊断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等因素,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和合理性。例如,对于年轻的运动员,要重点关注其运动相关因素;对于老年患者,要结合其日常活动和既往健康状况进行全面评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