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常见骨痛、骨折、身高变矮驼背等症状,风险因素有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预防与早期干预需从饮食保证钙和维生素D摄入、运动选择合适类型频率、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等方面着手不同人群应制定个性化保健方案以维持骨骼健康降低患病风险。
一、骨质疏松的常见症状
1.骨痛
发生情况:骨质疏松患者常出现骨痛,疼痛可沿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时后伸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日间疼痛轻,夜间和清晨醒来时加重,弯腰、肌肉运动、咳嗽、大便用力时加重。
年龄与性别影响:中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女性在绝经后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骨丢失加速,更易出现骨痛症状。
2.骨折
易骨折部位:骨质疏松会使骨的脆性增加,轻微外力即可导致骨折,常见部位有脊柱、髋部、手腕等。例如脊柱压缩性骨折,可能是由于患者轻微的弯腰、负重等动作就引发;髋部骨折多发生在老年人跌倒后,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生活方式关联:长期缺乏运动、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骨折发生风险,对于本身有骨质疏松的人群,这些因素会进一步加重病情,增加骨折几率。
3.身高变矮、驼背
形成机制:椎体前部主要由松质骨组成,是身体的支柱,负重量大,容易压缩变形,使脊椎前倾,背曲加剧,形成驼背。随着年龄增长,骨质疏松加重,身高变矮情况会逐渐明显。
病史影响:有长期骨质疏松病史且未得到有效控制的人群,更易出现身高变矮、驼背现象。
二、骨质疏松的风险因素
1.年龄因素
不同年龄段特点:随着年龄增长,骨重建处于负平衡状态,骨量逐渐丢失。老年人骨代谢功能减退,骨形成减少,骨吸收增加,是骨质疏松的高发人群。儿童和青少年时期骨量的积累情况对成年后的骨健康至关重要,若儿童期钙摄入不足等,会影响成年后的骨量储备。
2.性别因素
女性绝经后情况: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大幅下降,骨丢失速度加快,这是女性在绝经后易患骨质疏松的重要原因。相比男性,女性在生命周期中骨量积累相对较少,绝经后又面临骨量快速丢失,所以骨质疏松的发生率高于男性。
3.生活方式因素
缺乏运动:长期缺乏运动,尤其是负重运动,会导致骨量丢失加快。运动可以刺激骨形成,增加骨密度,对于各个年龄段的人群,保持适量的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有助于预防骨质疏松。
吸烟与酗酒:吸烟会影响骨代谢,抑制骨形成,增加骨吸收;酗酒会影响钙的吸收和利用,还会损害肝脏等器官,间接影响骨代谢,从而增加骨质疏松风险。
4.病史因素
某些疾病影响:患有类风湿关节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等疾病的患者,其骨代谢会受到影响,增加骨质疏松的发生几率。例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加速骨吸收,导致骨量丢失。
三、骨质疏松的预防与早期干预
1.饮食方面
钙的摄入:保证充足的钙摄入是预防骨质疏松的重要措施。富含钙的食物有牛奶、豆制品、海鲜等。例如,每100毫升牛奶中约含有100-120毫克钙,成年人每天应摄入800毫克左右的钙,绝经后女性和老年人每天需摄入1000毫克左右的钙。
维生素D的摄入:维生素D有助于钙的吸收,可通过晒太阳(每天适度晒太阳10-15分钟,可促进皮肤合成维生素D)、食用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深海鱼、蛋黄等获取足够的维生素D。
2.运动方面
适合运动类型:适合骨质疏松人群的运动有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力量训练(如举重、俯卧撑等,但要注意运动强度适中,避免过度负重导致骨折)、平衡训练(如太极拳等)。这些运动可以增强骨密度,提高身体平衡能力,减少跌倒风险。
运动频率与强度:一般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速度可控制在每分钟60-100米;力量训练可每周进行2-3次,每次选择8-12种不同的力量训练动作,每个动作进行2-3组,每组8-12次。
3.定期检查
骨密度检测:中老年人尤其是女性绝经后,应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以便早期发现骨质疏松。一般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一次骨密度检测,对于有骨质疏松高危因素的人群,如家族中有骨质疏松病史、长期服用某些影响骨代谢药物等,应更频繁地进行骨密度检测。
总之,了解骨质疏松的症状、风险因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早期干预措施,对于维持骨骼健康、降低骨质疏松相关疾病的发生风险具有重要意义。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应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个性化的预防和保健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