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后一般注意制动与固定、伤口护理、保证营养均衡避免刺激性食物、注意休息与体位,不同人群骨折有特殊注意事项,康复锻炼分早期以肌肉收缩舒张为主、中期逐渐增加关节活动度和邻近关节活动、后期加强功能锻炼且要根据情况进行。
一、骨折后的一般注意事项
(一)制动与固定
骨折发生后应立即制动,避免骨折部位进一步移位,可使用夹板、石膏等进行固定,固定要松紧适宜,过松起不到固定作用,过紧会影响血液循环。例如上肢骨折使用石膏固定时,要观察手指的颜色、温度、活动度等,若出现手指苍白、冰凉、活动障碍等情况,可能是固定过紧导致血液循环受阻,需及时处理。
(二)伤口护理
如果骨折伴有伤口,要保持伤口清洁,防止感染。定期对伤口进行消毒换药,观察伤口有无红肿、渗液等感染迹象。对于开放性骨折,更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进行处理。
(三)饮食方面
1.营养均衡:保证摄入充足的蛋白质、钙、维生素等营养物质。蛋白质有助于组织修复,可多吃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钙是骨骼的重要组成成分,可通过牛奶、豆制品、虾皮等补充;维生素C、D等有助于钙的吸收和骨骼的代谢,维生素C丰富的食物有柑橘、草莓、西兰花等,维生素D可通过晒太阳以及食用深海鱼类、动物肝脏等获取。
2.避免刺激性食物: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等,这些食物可能会影响伤口愈合和骨折恢复。
(四)休息与体位
骨折后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卧床患者要注意体位,定时翻身,预防压疮。例如长期卧床的骨折患者,每2-3小时翻身一次,翻身时要避免拖、拉、推等动作,防止擦伤皮肤,同时按摩骨隆突处,促进血液循环。对于脊柱骨折患者,要保持脊柱的平直,避免扭曲。
二、不同人群骨折的特殊注意事项
(一)儿童骨折
儿童骨折后恢复相对较快,但儿童的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骨折固定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固定方式,避免影响骨骼的生长。例如儿童前臂骨折,一般多采用石膏固定,要定期复查,观察骨折愈合情况以及骨骼的生长情况,同时要注意儿童的活动,避免再次受伤。儿童骨折后饮食上除了保证常规营养外,要注意补充足够的钙和维生素D,以满足骨骼生长发育的需求,家长要监督儿童合理饮食,避免挑食、偏食。
(二)老年人骨折
老年人骨折后愈合相对缓慢,且老年人常伴有骨质疏松等问题。在护理方面,要特别注意预防并发症,如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深静脉血栓等。老年人长期卧床,肺部痰液不易咳出,容易发生肺部感染,要鼓励老年人深呼吸、咳嗽,协助其拍背排痰;老年人排尿困难,容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要鼓励老年人多饮水,必要时进行膀胱功能训练;老年人骨折后活动减少,血液回流缓慢,容易形成深静脉血栓,要指导老年人进行下肢肌肉的收缩舒张运动,促进血液循环。饮食上要加强钙的补充,可适当增加钙剂的摄入,但要注意钙剂的补充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同时保证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摄入。
(三)孕妇骨折
孕妇骨折后处理要谨慎,因为涉及到胎儿的安全。在治疗骨折时,要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治疗方式。例如骨折固定时尽量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和检查手段。饮食上要保证孕妇和胎儿的营养需求,增加钙、蛋白质、维生素等的摄入,同时要注意孕妇的休息和体位,避免压迫腹部影响胎儿。
三、康复锻炼方面的注意事项
(一)早期康复锻炼(骨折后1-2周内)
早期康复锻炼以肌肉收缩舒张为主,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粘连。例如上肢骨折时,可进行手指的屈伸活动、上臂和前臂肌肉的等长收缩(即肌肉收缩时不产生关节活动,但能增加肌肉的张力)。对于下肢骨折,可进行股四头肌的收缩舒张、踝关节的屈伸活动等。锻炼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活动导致骨折移位。
(二)中期康复锻炼(骨折后2-3周后)
随着骨折部位的初步稳定,可逐渐增加关节活动度和骨折部位邻近关节的活动。例如上肢骨折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肘关节、肩关节的屈伸、旋转等活动;下肢骨折可在拄拐等辅助下进行部分负重行走锻炼,但要注意行走的时间和距离逐渐增加,避免过度负重导致骨折部位损伤。
(三)后期康复锻炼(骨折愈合后期)
此阶段要加强骨折部位及全身的功能锻炼,恢复肢体的正常功能。可进行力量训练、平衡训练等。例如上肢骨折恢复后期可进行提重物等力量训练,下肢骨折恢复后期可进行步态训练等。锻炼时要根据骨折愈合情况和自身的耐受程度进行,如有不适要及时停止锻炼并咨询医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