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止点性跟腱炎是发生在跟腱非附着点区域的炎症病变,运动、年龄、全身疾病等可致病因,有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表现,可通过体格检查、超声及MRI等诊断,非手术治疗包括休息、物理治疗、康复锻炼,药物可辅助,及时合适治疗症状可缓解,否则可能迁延不愈,预后受多种因素影响。
病因
运动因素:
过度使用:对于经常进行跑跳等运动的人群,如运动员、长期进行高强度锻炼的健身爱好者等,跟腱反复受到牵拉应力。例如,长期频繁的跳跃动作会使跟腱不断受到拉伸,超过其承受限度时,就容易引发非止点性跟腱炎。年轻的运动爱好者由于运动强度大且可能缺乏科学的运动训练计划,更易出现这种情况。
运动姿势不当:不正确的运动姿势会导致跟腱受力不均衡。比如在跑步时足部内翻或外翻,会使跟腱承受异常的应力,长期如此可引起跟腱的慢性损伤,进而发展为非止点性跟腱炎。
年龄因素: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跟腱的弹性和修复能力下降。跟腱组织会发生退变,胶原纤维排列紊乱等,这使得他们相对更容易患上非止点性跟腱炎。
全身疾病因素:一些全身性疾病也可能与非止点性跟腱炎相关,如痛风、类风湿关节炎等。痛风患者血液中尿酸水平升高,尿酸盐结晶可沉积在跟腱等部位,引起炎症反应;类风湿关节炎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跟腱,导致非止点性跟腱炎的发生,这类患者中不同年龄段都可能出现,尤其以中老年人多见,且女性在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中相对更易受累,可能在跟腱炎的发生发展中也有一定影响。
临床表现
疼痛:患者通常会感到跟腱部位疼痛,疼痛性质多为慢性隐痛,在活动后疼痛可加重,休息后可稍有缓解,但一般难以完全消失。随着病情进展,疼痛可能会逐渐加剧,影响日常活动,如行走、上下楼梯等。
肿胀:跟腱部位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肿胀,局部皮肤温度可能会略有升高。肿胀程度因人而异,部分患者可能仅表现为轻微肿胀,而病情较重者肿胀较为明显。
活动受限:由于跟腱疼痛和炎症,患者的踝关节活动会受到限制,尤其是背伸等动作可能会明显受限。例如,患者在尝试用力踮脚时会感到困难,活动范围较正常减少。
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医生会对患者跟腱部位进行详细检查,包括按压跟腱非止点区域,判断是否有压痛;检查踝关节的活动度,评估活动受限情况等。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可以清晰显示跟腱的形态、结构以及内部回声情况。非止点性跟腱炎在超声下可表现为跟腱增厚、内部回声不均匀等,有助于医生判断跟腱的病变程度。
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能更准确地评估跟腱的病变范围和程度,可发现跟腱内部的水肿、炎症等情况,对于非止点性跟腱炎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能够清晰显示跟腱非止点区域的病理改变。
治疗与康复
非手术治疗:
休息:让患者减少引起跟腱疼痛的活动,给跟腱足够的休息时间,避免病情进一步加重。例如,运动员需要暂停相关高强度运动,普通患者也应减少行走、跑跳等活动。
物理治疗:
冷敷:在急性期(一般指发病初期的1-2天内),可以使用冰袋对跟腱部位进行冷敷,每次冷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冷敷可以减轻跟腱的肿胀和疼痛,因为低温可以收缩血管,减少局部充血。
热敷:在急性期过后(通常发病2-3天后),可以改为热敷,通过热传递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有助于炎症的消退和跟腱组织的修复。热敷温度一般控制在40-50℃,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
超声波治疗:利用超声波的机械效应和热效应等作用于跟腱病变部位,促进跟腱组织的修复,减轻炎症反应。
康复锻炼: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如进行踝关节的屈伸、旋转等活动度训练,以及跟腱的拉伸锻炼等。康复锻炼需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锻炼导致病情加重。例如,开始时可以进行小范围的踝关节屈伸活动,随着跟腱情况的改善逐渐增加活动范围和强度。
药物治疗:如果疼痛较为明显,可在医生评估下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等,但需注意不同人群的用药禁忌等情况,如对于有胃肠道疾病的患者使用非甾体抗炎药需要谨慎评估风险收益比等。
预后
一般来说,经过及时且合适的治疗,非止点性跟腱炎的症状可以得到缓解,病情逐渐好转。但如果治疗不及时或不当,病情可能会迁延不愈,反复出现疼痛、活动受限等情况,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运动功能。在康复过程中,患者的年龄、基础健康状况等都会影响预后,年轻且基础健康状况良好的患者相对预后较好,而年龄较大、伴有全身疾病的患者预后可能相对较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