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麻醉可能出现头痛、神经损伤(包括神经根和马尾神经损伤)、腰背部疼痛等后遗症,预防需规范穿刺操作、术后做好体位和局部护理、患者自身注意休息及保持良好生活方式,处理时头痛可通过一般处理或硬膜外腔自体血填充等,神经损伤根据情况用药物、物理治疗或手术等,腰背部疼痛可用物理治疗或药物治疗等。
一、常见脊柱麻醉后遗症及表现
1.头痛
发生情况:较为常见,多在穿刺后1-3天出现,抬头或坐起时加重,平卧可减轻。其发生与脑脊液外漏有关,穿刺针穿过硬脊膜和蛛网膜,导致脑脊液持续漏出,颅内压降低,颅内血管扩张引起头痛。
影响因素:与患者年龄、穿刺针粗细等有关,年轻患者相对更易出现,较细的穿刺针相对粗穿刺针发生头痛的概率可能稍低,但也不是绝对因素,主要还是取决于穿刺对硬脊膜-蛛网膜结构的破坏程度。
2.神经损伤
神经根损伤:可能出现相应神经根支配区域的感觉异常,如麻木、疼痛等。例如穿刺部位附近神经根受损,可能导致下肢某一区域的感觉改变。其发生与穿刺操作中对神经根的直接机械刺激、牵拉或药物的局部神经毒性作用有关。年龄较大、既往有脊柱病变病史的患者可能更易在操作中受到影响,因为其脊柱结构可能存在一定退变,神经根周围组织的解剖结构可能相对更脆弱。
马尾神经损伤:较少见但后果严重,可出现鞍区感觉障碍、大小便失禁等。多因穿刺针误刺马尾神经或局部出血、水肿压迫马尾神经所致。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病史的患者,本身马尾神经周围环境就可能存在异常,增加了马尾神经损伤的风险。
3.腰背部疼痛
发生机制:穿刺部位的肌肉、韧带等组织受损,或者局部炎症反应等导致腰背部疼痛。穿刺过程中对腰背肌肉、筋膜等的损伤,以及术后局部的炎症刺激都可能引起疼痛。生活方式中久坐、久站等不良姿势可能会加重腰背部疼痛的程度,尤其是本身就有腰椎退变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脊柱麻醉后更易出现腰背部疼痛持续不缓解的情况。
二、脊柱麻醉后遗症的预防措施
1.规范穿刺操作
穿刺者需经过严格培训,熟练掌握穿刺技术,尽量减少穿刺次数,准确选择穿刺点,避免反复穿刺损伤硬脊膜-蛛网膜等结构。对于不同年龄患者,要根据其脊柱解剖特点进行精准操作,例如儿童脊柱处于发育阶段,解剖结构与成人有差异,更需要操作的精细度。
2.术后护理
体位护理:患者术后去枕平卧6-8小时,以减少脑脊液漏的发生,降低头痛的发生率。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本身可能存在心肺功能相对较弱等情况,平卧时要注意呼吸等情况的观察,但仍需严格执行去枕平卧的要求。
局部护理: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红肿等情况,保持穿刺部位清洁,防止感染,减少因局部感染等引起的神经损伤或腰背部疼痛等并发症。
3.患者自身注意事项
患者在术后要注意休息,避免过早剧烈活动,尤其是腰背部的活动。对于有基础疾病如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术后更要遵循医生的康复建议,进行适度的康复锻炼,但要避免加重脊柱负担的活动。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如正确的坐姿、站姿等,有助于减少腰背部疼痛等后遗症的发生风险。
三、脊柱麻醉后遗症的处理
1.头痛的处理
一般处理:轻度头痛可通过卧床休息、增加饮水量等促进脑脊液的生成来缓解。对于中重度头痛,可采用硬膜外腔自体血填充疗法,将患者自身血液注入硬膜外腔,血液凝固后堵塞穿刺孔,阻止脑脊液漏。
特殊人群考虑:对于孕妇等特殊人群,在处理头痛时要考虑到胎儿等因素,选择相对安全的处理方式,如尽量先采用保守的卧床休息等方法,只有在病情严重时才考虑相对有创的治疗方法,且要充分评估对胎儿的影响。
2.神经损伤的处理
神经根损伤:可采用神经营养药物(如甲钴胺等)、物理治疗(如针灸、理疗等)等方法促进神经恢复。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患者,使用神经营养药物时要严格按照儿童的用药剂量等要求,避免药物不良反应。同时,要根据患者的神经损伤恢复情况进行康复训练指导,帮助患者恢复神经支配区域的功能。
马尾神经损伤:一旦怀疑马尾神经损伤,需及时进行手术等干预措施(如解除压迫等)。但手术风险较高,尤其是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充分评估手术风险和收益,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3.腰背部疼痛的处理
物理治疗:可采用热敷、按摩等方法缓解腰背部肌肉紧张,减轻疼痛。对于老年患者,按摩时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过度用力造成二次损伤。
药物治疗:可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缓解疼痛,但要注意药物对特殊人群的影响,如有胃肠道疾病的患者要谨慎使用,防止出现胃肠道不良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