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炎是心肌炎症性疾病病毒感染等可引发不同年龄均可发病临床表现轻重不一诊断靠多种检查治疗针对心肌炎症等对症支持;心肌病分扩张型、肥厚型、限制型等扩张型主要是心衰等治疗晚期可心脏移植肥厚型缓解症状等限制型对症治疗特殊人群儿童需密切观察病情老年要考虑药物相互作用等女性妊娠要监护运动员肥厚型要避免剧烈运动。
定义与病因:心肌炎是心肌的炎症性疾病,多种因素可引发,病毒感染是常见病因,如柯萨奇病毒B等,细菌、真菌、寄生虫感染等也可能导致。此外,药物、毒物、放射治疗等也可能损伤心肌引发炎症。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病,儿童及青少年相对易患,生活方式方面,过度疲劳、免疫力低下等可能增加患病风险,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者患病风险也较高。
临床表现:病情轻重差异大,轻者可无症状,重者可出现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常见症状有发热、乏力、心悸、胸痛等,儿童可能表现为精神差、拒食等。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儿童可能更易出现非特异性症状,成人则可能有较典型的心悸、胸痛等表现。
诊断方法: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心电图、心肌损伤标志物(如肌钙蛋白等)、超声心动图等检查。心电图可发现ST-T改变、心律失常等;心肌损伤标志物升高提示心肌受损;超声心动图可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
心肌病
分类及特点
扩张型心肌病:主要特征是左心室或双心室扩大伴收缩功能障碍。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遗传、感染、中毒等有关。各年龄均可发病,男性多于女性,生活方式中长期嗜酒可能增加患病风险,有家族遗传病史者需格外关注。
肥厚型心肌病:以心室非对称性肥厚为解剖特点,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多数患者有基因突变。多见于青少年及运动员,男性多于女性,运动可能诱发症状,有家族史者应定期检查。
限制型心肌病:以心室充盈受限为特征,病因包括特发性、感染性等。各年龄均可发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
临床表现
扩张型心肌病:逐渐出现心力衰竭症状,如呼吸困难、水肿、乏力等,晚期可出现严重心力衰竭表现。
肥厚型心肌病:可无症状,或出现劳力性呼吸困难、胸痛、晕厥等,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可在活动时出现流出道梗阻加重,导致症状明显。
限制型心肌病: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心力衰竭,如乏力、呼吸困难、水肿等,伴有肝脏肿大、颈静脉怒张等体循环淤血表现。
诊断方法:依靠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心脏磁共振成像等检查。超声心动图对各型心肌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如扩张型心肌病的心脏扩大、收缩功能减退;肥厚型心肌病的心室肥厚等表现;心脏磁共振成像可更精确评估心肌病变情况。
治疗原则
心肌炎治疗:目前主要是针对心肌炎症和对症支持治疗。休息非常重要,急性期需卧床休息,以减轻心脏负担。根据病情给予抗病毒、营养心肌等药物治疗,如出现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并发症需进行相应的抗心衰、抗心律失常治疗。对于重症患者可能需要入住重症监护病房进行生命支持治疗。
心肌病治疗
扩张型心肌病:主要是针对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进行治疗,常用药物有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β受体阻滞剂等。晚期患者可考虑心脏移植。
肥厚型心肌病:治疗目的是缓解症状、预防猝死。常用药物有β受体阻滞剂、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等,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可考虑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
限制型心肌病:主要是对症治疗,缓解心力衰竭症状,防治血栓形成等,晚期可考虑心脏移植。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心肌炎患者:儿童病情变化较快,需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尤其是心率、呼吸等情况。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药物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休息方面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和适当的活动限制,家长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照顾,密切配合医生治疗。
老年心肌病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治疗时要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在使用利尿剂等药物时要注意电解质紊乱的发生,关注心脏功能的同时也要关注其他重要脏器的功能,如肝肾功能等。生活方式上要注意适度运动,避免过度劳累,饮食要清淡、易消化,控制盐分和水分摄入。
女性患者:妊娠期间心肌病患者需特别关注,妊娠可能加重心脏负担,要密切监测心脏功能,在产科和心内科的共同监护下进行治疗,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对于有家族遗传病史的女性,在生育前要进行遗传咨询,了解子代患病风险。
运动员心肌病患者:运动员由于长期高强度运动,心肌病的发生可能与运动负荷有关。对于肥厚型心肌病的运动员患者,要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发生猝死等严重并发症,需根据病情评估是否还能继续从事竞技体育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