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后出血有局部因素如牙槽窝内残留炎性肉芽组织、牙龈撕裂、牙槽骨骨折、血凝块脱落和全身因素如高血压、血液系统疾病、肝脏疾病;处理包括局部的纱卷压迫止血、药物止血、缝合止血、牙槽窝内填塞和全身针对不同病因的处理;不同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拔牙后出血有特殊考虑需分别注意相应情况。
一、拔牙后出血的原因
(一)局部因素
1.牙槽窝内残留炎性肉芽组织:若拔牙时未能将牙槽窝内的炎性肉芽组织彻底清除,会影响凝血块的正常形成与附着,导致出血。例如,慢性牙周炎患者拔牙后,牙槽窝内往往存在较多炎性组织,易引发出血。
2.牙龈撕裂:拔牙过程中,牙龈组织受到过度牵拉或器械损伤,导致牙龈撕裂,若未妥善缝合或处理不当,会引起持续出血。常见于拔牙钳使用不当或拔牙难度较大的情况。
3.牙槽骨骨折:拔牙时力量不当可能导致牙槽骨骨折,骨折端的出血以及骨折处牙龈的损伤会引起出血。比如,拔除埋伏阻生牙时,若操作粗暴易导致牙槽骨骨折。
4.血凝块脱落:拔牙后,血凝块对创面的保护至关重要。如果患者过早漱口、吸吮创面或进食过硬食物等,可能导致血凝块脱落,使创面暴露,引起出血。例如,拔牙后24小时内频繁漱口就可能导致血凝块脱落。
(二)全身因素
1.高血压: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不佳时,拔牙后易发生出血。因为高血压会使局部血管压力增高,影响凝血过程。例如,血压持续高于180/100mmHg的患者拔牙后,出血风险明显增加。
2.血液系统疾病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凝血功能受到影响,拔牙后易出现出血不止的情况。如外周血血小板计数低于50×10/L时,拔牙后出血风险显著升高。
白血病:白血病患者骨髓造血功能异常,血小板生成减少,同时白细胞功能也可能异常,导致凝血障碍,拔牙后极易发生严重出血。
3.肝脏疾病:肝脏是合成凝血因子的重要器官,肝脏疾病患者凝血因子合成减少,凝血功能障碍,拔牙后易引起出血。例如,肝硬化患者常伴有凝血功能异常。
二、拔牙后出血的处理
(一)局部处理
1.纱卷压迫止血:立即让患者咬住消毒纱布或棉球,通过压迫创面达到止血目的。一般需咬紧30-40分钟后再取出。对于较小的创面出血,通常通过这种方法可有效止血。
2.药物止血:可在创面局部使用止血药物,如凝血酶棉球压迫创面。凝血酶能促进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加速凝血过程。
3.缝合止血:如果是牙龈撕裂导致的出血,需进行缝合处理。通过缝合关闭牙龈撕裂口,达到止血目的。例如,牙龈撕裂较明显时,应及时进行缝合。
4.牙槽窝内填塞:对于牙槽窝内有残留组织或血凝块脱落导致的出血,可使用碘仿纱条等进行填塞,促进血凝块形成和创面愈合。
(二)全身处理
1.针对高血压的处理:如果患者因高血压导致拔牙后出血,应根据血压情况进行相应处理。若血压不是很高,可通过安抚患者情绪,使其保持平静,血压可能会有所下降;若血压较高,可遵医嘱使用降压药物,但需谨慎选择对凝血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
2.针对血液系统疾病的处理:对于血液系统疾病引起的拔牙后出血,需针对具体疾病进行处理。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可输注血小板;白血病患者则需针对白血病进行相应的化疗等治疗,同时采取局部止血措施。
3.针对肝脏疾病的处理:肝脏疾病患者拔牙后出血,需积极治疗肝脏原发病,同时加强凝血因子的补充等支持治疗,以改善凝血功能,控制出血。
三、不同人群拔牙后出血的特殊考虑
(一)儿童
儿童拔牙后出血相对成人较少,但仍需注意。儿童可能因不配合,在拔牙后过早吸吮或哭闹,导致血凝块脱落。家长应安抚儿童情绪,告知其拔牙后的注意事项,如24小时内不要漱口、吸吮创面等。若儿童拔牙后出血,应及时就医,进行局部压迫等简单处理,同时需注意儿童的心理安抚,避免其因恐惧而加重出血。
(二)老年人
老年人往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拔牙后出血的风险相对较高,且全身恢复能力较差。在处理老年人拔牙后出血时,要全面评估其基础疾病情况,在控制出血的同时,需密切监测基础疾病的变化,避免因出血或处理出血的措施对基础疾病产生不良影响。例如,老年人高血压患者拔牙后出血,在控制血压时要考虑到药物对整体身体状况的影响。
(三)妊娠期女性
妊娠期女性拔牙后出血需特别谨慎。妊娠前3个月拔牙易引起流产,妊娠后3个月拔牙易引起早产,所以妊娠期拔牙需严格掌握适应证。若妊娠期女性拔牙后出血,要综合考虑妊娠周期和出血情况,尽量采取局部简单有效的止血措施,避免使用可能对胎儿有影响的全身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