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失禁是肛门不能自主控便致粪便气体不自主流出的肛肠功能紊乱病,病因有神经系统病变(年龄因素、其他神经疾病)、肛肠疾病(手术因素、肛肠病变)、肠道疾病(慢性腹泻、其他肠道肿瘤),表现为失禁程度不同及伴随肛周皮肤问题、精神心理问题,诊断靠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结肠镜、肛门直肠测压、排粪造影),治疗分非手术(饮食调整、生物反馈、药物)和手术(括约肌修复等),儿童和老年人有不同注意事项。
常见病因
神经系统病变:
年龄因素: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神经系统功能减退,如脑梗死、脑出血等脑血管疾病可能影响神经对排便的控制;儿童先天性脊髓脊膜膨出等神经系统发育异常疾病也可导致大便失禁。例如,有研究表明,老年人脑梗死患者中约一定比例会出现大便失禁症状。
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帕金森病会影响神经传导,使得肛门括约肌等控制排便的肌肉功能失调;多发性硬化症可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干扰排便的神经调控。
肛肠疾病:
手术因素:如直肠癌根治术等肛门直肠部位的手术,可能损伤肛门括约肌或支配括约肌的神经,导致大便失禁。对于接受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术后发生大便失禁的风险与手术方式、患者个体差异等有关。
肛肠病变:严重的直肠脱垂、肛瘘反复感染等病变,会破坏肛门正常的解剖结构和功能,进而引起大便失禁。
肠道疾病:
慢性腹泻:长期的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感染性腹泻等导致肠道蠕动异常、肠黏膜受损,频繁腹泻使肛门括约肌来不及反应,容易出现大便失禁。例如,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病情活动期可能出现腹泻伴大便失禁情况。
其他肠道肿瘤:肠道肿瘤阻塞肠道或侵犯周围组织,影响排便功能,也可能引发大便失禁。
临床表现
粪便失禁程度不同:轻度大便失禁可能仅在排气时不能控制,偶尔有少量粪便漏出;中度大便失禁表现为稀便不能控制;重度大便失禁则是粪便完全不能控制,全天有粪便流出。
伴随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伴有肛周皮肤湿疹、瘙痒,这是由于粪便刺激肛周皮肤引起;长期大便失禁还可能导致患者心理负担加重,出现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问题。
诊断方法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病时间、大便失禁的频率、粪便性状、是否伴有其他症状(如腹痛、腹泻、便秘等)、既往病史(尤其是肛肠手术史、神经系统疾病史等)以及生活方式等情况。
体格检查:包括肛门指诊,了解肛门括约肌的张力、有无缺损等;视诊观察肛周皮肤情况,有无湿疹、破损等。
辅助检查:
结肠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肠道内情况,明确是否存在肠道炎症、肿瘤等病变,如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结肠镜下可见肠黏膜充血、水肿、溃疡等表现。
肛门直肠测压:通过测量肛门内、外括约肌的压力等指标,评估肛门直肠的功能,有助于判断大便失禁的原因和严重程度。例如,肛门括约肌压力降低可能提示存在肛门括约肌损伤等情况。
排粪造影:可以观察排便过程中肛门直肠的形态和功能变化,对于诊断直肠脱垂等疾病有重要价值。
治疗原则
非手术治疗:
饮食调整:根据患者情况调整饮食,如对于慢性腹泻患者,可建议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保持大便成形。一般建议每天膳食纤维摄入量为25-35克左右。
生物反馈治疗:通过仪器引导患者进行肛门括约肌的收缩和舒张训练,适用于肛门括约肌功能失调等引起的大便失禁患者。例如,经过一定疗程的生物反馈治疗,部分患者大便失禁情况可得到改善。
药物治疗:对于肠道炎症引起的腹泻导致的大便失禁,可根据病情使用相应的抗炎药物等。但需注意儿童患者应谨慎用药,优先选择对生长发育影响小的治疗方式。
手术治疗:
肛门括约肌修复术:对于因肛门括约肌损伤等导致的大便失禁,可考虑进行肛门括约肌修复手术,恢复括约肌功能。但手术效果与损伤的程度、患者自身情况等有关。
其他手术:如直肠前切除术、直肠悬吊术等,针对不同病因的肛肠疾病或肠道疾病引起的大便失禁进行相应手术治疗。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大便失禁需特别关注,先天性神经系统发育异常是常见原因。家长应注意观察儿童排便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在治疗上优先考虑非手术治疗方法,如调整饮食、进行适当的排便训练等,尽量避免过早使用手术治疗,因为儿童身体处于发育阶段,手术风险相对较高且需考虑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老年人:老年人大便失禁多与神经系统病变、肛肠疾病等有关。由于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时需综合考虑其整体健康状况。非手术治疗应作为首选,如通过调整饮食、生物反馈治疗等改善症状,手术治疗需谨慎评估风险与获益。同时要注意预防肛周皮肤并发症,保持肛周清洁干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