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裂是齿状线以下肛管皮肤层裂伤形成的小溃疡,各年龄段均可发病,青中年人多见,女性略高,长期久坐等不良生活方式、有肛管直肠周围炎症或手术史者易患。病因主要有便秘、肛管狭窄、外伤。临床表现为疼痛(周期性)、便血、便秘。诊断靠肛门视诊、直肠指检、肛门镜检查。治疗分非手术(一般治疗、药物)和手术。预防需保持良好排便习惯、合理饮食、注意肛门卫生、积极治疗相关疾病。
肛裂是齿状线以下肛管皮肤层裂伤后形成的小溃疡,方向与肛管纵轴平行,长约0.5~1.0cm,呈梭形或椭圆形,常引起肛周剧痛。
发病情况
年龄: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多见于青中年人。儿童也可能发生肛裂,多与便秘、肛门局部感染等因素有关。
性别: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可能与女性特殊的生理结构(如月经期、妊娠期等导致肛门局部压力变化等)以及便秘发生率相对较高等因素有关。
生活方式:长期久坐、缺乏运动、饮食中膳食纤维摄入过少、饮水不足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容易发生便秘,而便秘是引发肛裂的重要危险因素。例如,长期久坐使肛门局部血液循环不畅,同时胃肠蠕动减慢,易导致便秘;饮食中缺乏膳食纤维会使粪便体积减小、变硬,排便时容易损伤肛管皮肤。
病史:有肛管直肠周围炎症病史的人群,如肛窦炎等,炎症刺激可能导致肛管皮肤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裂伤进而形成肛裂;曾有肛管手术史的患者,手术瘢痕处皮肤弹性等发生改变,也可能增加肛裂发生的风险。
肛裂的病因
便秘:干结的粪便通过肛管时,容易撕裂肛管皮肤。长期便秘患者,排便时需要用力,肛管承受的压力增大,更易发生皮肤裂伤。例如,一些患者因工作繁忙等原因长期憋便,导致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水分被过度吸收,变得干结,排便时就容易引发肛裂。
肛管狭窄:先天性肛管狭窄,或因肛门部位的手术、外伤等导致肛管狭窄,肛管口径变小,排便时肛管受到的压力不均匀,局部皮肤容易被撑裂。
外伤:肛门部位的外伤,如异物损伤、肛门指检时暴力操作等,可直接导致肛管皮肤裂伤,如果损伤后未得到良好修复,就可能发展为慢性肛裂。
肛裂的临床表现
疼痛:肛裂最主要的症状是疼痛,具有典型的周期性。排便时粪便刺激溃疡面的神经末梢,立刻出现肛门烧灼样或刀割样疼痛,称为排便时疼痛;便后数分钟疼痛缓解,称为间歇期;随后因肛门括约肌痉挛收缩,又产生剧烈疼痛,可持续数小时,直至括约肌疲劳松弛后,疼痛逐渐缓解。如此循环,使患者对排便产生恐惧。
便血:排便时粪便摩擦溃疡面或撑开创面,可导致少量出血,表现为粪便表面带血或便后手纸上有鲜血,出血量一般较少。
便秘:患者因害怕疼痛而不敢排便,久而久之引起便秘,而便秘又会加重肛裂,形成恶性循环。
肛裂的诊断
肛门视诊:医生通过肉眼观察肛门周围,可发现肛管皮肤有梭形或椭圆形溃疡,有时可见哨兵痔(肛裂下端皮肤因炎症刺激形成的皮赘)、肛乳头肥大等伴发表现。
直肠指检:一般不作为首选,但对于怀疑有肛管狭窄等情况时可进行,指检时可感觉到肛管张力增高,并有触痛。不过,对于急性肛裂患者,一般不宜进行直肠指检,以免加重疼痛和损伤。
肛门镜检查: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肛裂的部位、大小、深度等情况,但在急性肛裂发作期进行肛门镜检查时要轻柔,避免引起剧烈疼痛。
肛裂的治疗
非手术治疗
一般治疗:保持大便通畅是关键,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麦面包等,同时多饮水,避免大便干结。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避免久蹲厕所。便后用温水坐浴,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肛门括约肌痉挛,减轻疼痛,促进裂口愈合。
药物治疗:可使用一些局部外用药物,如硝酸甘油软膏等,能松弛肛门括约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肛裂愈合;也可使用痔疮膏等药物,起到消肿止痛、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
手术治疗:对于慢性肛裂、经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常用的手术方法有肛裂切除术、肛管内括约肌切断术等。手术的目的是切除肛裂的病变组织,松解肛门括约肌,促进创面愈合。
肛裂的预防
保持良好的排便习惯:定时排便,避免久蹲厕所,排便时不要过度用力。如果有排便困难,可通过调整饮食等方式改善,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缓泻剂,但不宜长期依赖。
合理饮食:保证饮食中足够的膳食纤维摄入,多吃蔬菜、水果等,多饮水,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保持大便通畅。
注意肛门局部卫生:便后及时清洗肛门,保持肛门清洁,可减少细菌感染的机会,预防肛管直肠周围炎症的发生,从而降低肛裂的发生风险。
积极治疗相关疾病:如患有肛窦炎等肛管直肠周围炎症时,应及时治疗,避免炎症蔓延导致肛管皮肤损伤引发肛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