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炎综合征是多种因素引发的肠道炎症性疾病统称,病因含感染因素(细菌、病毒、寄生虫感染)和非感染因素(食物过敏、药物不良反应、自身免疫紊乱),临床表现有消化系统症状(腹泻、腹痛等)和全身表现(发热、脱水等),诊断靠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粪便常规、血常规、病原学检测)及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肠镜),治疗分针对病因(感染性用对应药物,非感染性避过敏原、停相关药、用免疫调节剂等)和对症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调整饮食),特殊人群中儿童易脱水需关注精神尿量等,老年要监生命体征及基础病,孕妇需权衡药物对胎儿影响遵医嘱治疗。
一、定义
肠炎综合征是由多种因素引发的肠道炎症性疾病统称,涵盖多种病因导致的肠道黏膜及深层组织炎症反应,可影响肠道正常消化、吸收及运动功能。
二、病因构成
(一)感染因素
1.细菌感染:如沙门菌、大肠杆菌等细菌感染肠道,可释放毒素损伤肠道黏膜,引发炎症反应。例如,某些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可导致肠道出现明显的炎性病变。
2.病毒感染: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感染肠道后,会在肠道内复制繁殖,破坏肠道上皮细胞,诱发肠道炎症。
3.寄生虫感染:如蛔虫、钩虫等寄生虫寄生于肠道,其代谢产物、机械性损伤等可引起肠道炎症。
(二)非感染因素
1.食物过敏:部分人群对特定食物成分过敏,食用后引发肠道变态反应性炎症,如对牛奶蛋白过敏的婴幼儿可出现肠道炎症表现。
2.药物不良反应:某些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可能通过直接刺激或免疫介导机制损伤肠道黏膜,导致肠炎发生。
3.自身免疫紊乱:如炎症性肠病(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是自身免疫机制异常攻击肠道组织引发的慢性肠道炎症,与遗传、免疫调节失衡等多种因素相关。
三、临床表现
(一)常见症状
1.消化系统症状:主要表现为腹泻(粪便性状可呈稀水样、黏液脓血便等)、腹痛(多为腹部隐痛、胀痛或绞痛等)、腹胀、恶心、呕吐等。例如,感染性肠炎常出现频繁腹泻,而炎症性肠病患者可能有反复发作的黏液脓血便及腹痛。
2.全身表现:病情较重时可出现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严重腹泻还可能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表现为口干、尿少、皮肤弹性差、心律失常等。
四、诊断方法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发病前的饮食情况、旅行史、接触史、用药史等,有助于初步判断病因线索。例如,若患者有生食海鲜史,需考虑弧菌感染等可能。
(二)体格检查
重点检查腹部体征,如有无腹部压痛、反跳痛、肠鸣音情况等。炎症性肠病患者可能有腹部包块等体征。
(三)实验室检查
1.粪便常规:可了解粪便中有无红细胞、白细胞、寄生虫卵等,协助判断是否存在感染及肠道黏膜损伤情况。
2.血常规:感染性肠炎患者常出现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自身免疫性肠炎患者可能有血红蛋白降低等表现。
3.病原学检测:通过粪便培养、病毒抗原检测等明确是否为感染性病因及具体病原体。
(四)影像学检查
1.腹部超声:可初步观察肠道结构及有无积液等情况。
2.肠镜检查:对肠炎诊断具有重要价值,能直接观察肠道黏膜病变情况,如有无充血、水肿、溃疡、糜烂等,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活检,明确病变性质。
五、治疗原则
(一)针对病因治疗
1.感染性肠炎:细菌感染可根据药敏结果选用合适抗生素;病毒感染多为自限性,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寄生虫感染则选用相应抗寄生虫药物。
2.非感染性肠炎:食物过敏者需避免接触过敏原;药物性肠炎需停用相关药物;自身免疫性肠炎可使用免疫调节剂等药物治疗(具体药物需遵循临床规范)。
(二)对症支持治疗
1.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通过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补液纠正腹泻导致的脱水及电解质紊乱。
2.调整饮食:急性期建议进食清淡、易消化食物,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严重腹泻时可短暂禁食让肠道休息后再逐步恢复饮食。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患者
儿童肠道功能发育不完善,肠炎时更易出现脱水等并发症。需密切关注儿童的精神状态、尿量等情况,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同时,儿童用药需严格遵循儿科用药规范,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优先选择安全有效的非药物支持治疗措施改善症状。
(二)老年患者
老年人常伴有基础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肠炎可能加重基础疾病负担。需注意监测老年人的生命体征及基础疾病情况,用药时要考虑药物相互作用及对肝肾功能的影响,谨慎选择治疗药物,补液速度需适当控制,防止出现心功能不全等并发症。
(三)孕妇患者
孕妇患肠炎时,需权衡药物对胎儿的影响,优先选择对胎儿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案,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密切监测胎儿状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