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底筋膜炎可通过症状表现(晨起及活动后疼痛、跟骨内侧结节压痛)、体格检查(被动牵拉试验、挤压试验)、影像学检查(X线、超声、MRI)及病史评估(运动、体重、鞋子相关病史)来诊断,症状有晨起及活动后足跟痛、跟骨内侧结节压痛,体格检查有相应试验,影像学可辅助判断,病史评估涉及运动、体重、鞋子等方面因素。
一、症状表现
1.疼痛特点
晨起时疼痛较为明显,患者刚起床下地行走时,足跟部疼痛显著,行走一段时间后疼痛可能会有所缓解,但长时间行走或站立后疼痛又会加重。例如,一项针对足底筋膜炎患者的研究发现,约80%的患者存在晨起时足跟疼痛明显的情况,这是因为夜间脚部处于相对静止状态,足底筋膜长时间处于短缩状态,晨起活动时受到牵拉引起疼痛。
疼痛部位多位于足底跟骨内侧结节处,可向足底前方放射。不同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的人群都可能出现这样的疼痛部位差异不大的情况,但长期站立或行走较多的人群,如教师、销售人员等,由于足底筋膜承受的压力更大,更容易在该部位出现疼痛。
2.压痛情况
在足底跟骨内侧结节处有明显压痛,用手指按压该部位时,患者会感到剧烈疼痛。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压痛的敏感度可能有所不同,一般来说,中老年人群由于足底筋膜弹性下降等原因,压痛可能更为明显。而青少年如果有长时间过度运动等情况,也可能出现压痛,但相对较少见。
二、体格检查
1.被动牵拉试验
让患者仰卧位,医生被动牵拉患者的足趾使其背屈,此时会引起足底筋膜的牵拉,从而导致足跟部疼痛。这种试验对于判断足底筋膜是否处于紧张状态以及是否存在炎症有重要意义。不同性别在进行该试验时,疼痛的反应可能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但总体上能反映足底筋膜的状态。对于有长时间穿不合适鞋子等生活方式的人群,该试验更容易出现阳性结果。
2.挤压试验
医生用手挤压患者的足跟部,从跟骨内侧向外侧挤压,若出现疼痛则提示可能存在足底筋膜炎。不同年龄的人群在挤压时的耐受程度不同,儿童由于足跟部组织相对娇嫩,挤压时疼痛反应可能更为明显,但如果有足底筋膜炎,也会出现相应的疼痛表现。
三、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多数足底筋膜炎患者X线检查可能无明显特异性改变,但可以用于排除其他跟骨疾病,如跟骨骨折、跟骨肿瘤等。在不同年龄的人群中,X线检查对于排除其他疾病的意义相似,通过观察跟骨的形态、结构等情况来进行初步筛选。例如,对于老年人群,X线检查可以排除跟骨退变等其他可能导致足跟疼痛的疾病。
2.超声检查
超声可以观察足底筋膜的厚度、是否存在炎性改变等。正常足底筋膜厚度一般有一定范围,当患有足底筋膜炎时,筋膜厚度可能会增加,并且可见筋膜内有炎性回声等改变。不同性别和年龄的人群,足底筋膜的正常厚度可能略有差异,但超声检查都能较为清晰地显示足底筋膜的情况。对于肥胖人群等,超声检查可能需要更仔细操作以获取准确图像,但依然可以有效用于足底筋膜炎的辅助诊断。
3.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MRI能够更清晰地显示足底筋膜的细微结构,明确是否存在筋膜的水肿、撕裂等情况。在诊断足底筋膜炎时,MRI可以提供更详细的信息,帮助医生准确判断病情。不同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的人群进行MRI检查时,成像表现基本相似,但对于一些患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糖尿病患者,可能需要更谨慎地进行检查和解读结果,因为糖尿病可能会影响足部组织的成像表现。
四、病史评估
1.运动相关病史
询问患者是否有长时间跑步、跳跃等运动史。对于喜爱运动的人群,尤其是青少年和中青年,过度的运动可能导致足底筋膜损伤,进而引发足底筋膜炎。例如,一些专业运动员如果训练强度过大、运动姿势不正确等,就容易出现足底筋膜炎。不同运动项目对足底筋膜的影响不同,如长跑运动员比短跑运动员更容易因长时间的足底筋膜牵拉而患病。
2.体重因素
了解患者的体重情况,超重或肥胖人群由于体重较大,足底筋膜承受的压力比正常体重人群更高,更容易发生足底筋膜炎。对于不同年龄的肥胖人群,如儿童肥胖可能与过度饮食、缺乏运动等有关,而成人肥胖可能与生活方式、代谢等因素相关,但都会增加足底筋膜炎的发病风险。
3.鞋子因素
询问患者平时穿着鞋子的情况,如鞋子的支撑性、舒适度、鞋底硬度等。长期穿着不合适的鞋子,如鞋底过硬、鞋跟过高或过低等,会影响足底筋膜的正常受力,从而增加足底筋膜炎的发生几率。不同性别对鞋子的选择可能有所不同,女性可能更倾向于穿着一些时尚但不利于足部健康的鞋子,如高跟鞋等,这会增加足底筋膜炎的发病风险;不同年龄的人群对鞋子的需求和选择也不同,儿童的鞋子需要更注重舒适和支撑性以适应足部的生长发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