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有疼痛、肢体麻木、肢体无力等症状表现,有颈部活动受限、压痛点、神经系统体征等体征特征,不同类型颈椎病特征有差异,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对颈椎病特征有影响。
疼痛:颈部疼痛较为常见,可放射至肩部、上肢等部位,疼痛性质多样,如酸痛、胀痛、刺痛等。研究表明,约70%-80%的颈椎病患者会出现颈部疼痛症状,疼痛程度可因病情轻重而异,病情较重时疼痛较为剧烈,可能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和睡眠。不同类型的颈椎病疼痛特点略有不同,神经根型颈椎病疼痛常伴有上肢放射性疼痛;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疼痛可伴有头晕、心慌等交感神经症状。
肢体麻木:上肢或下肢可能出现麻木感,多见于神经根型颈椎病。麻木部位与受压神经根分布区域一致,例如颈6神经根受压时,麻木可出现在前臂桡侧及拇指、示指;颈7神经根受压时,麻木可涉及中指;颈8神经根受压时,麻木可累及环指、小指。麻木症状可间歇性或持续性出现,病情进展时麻木感可能加重,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肢体感觉减退。
肢体无力:多见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可出现上肢精细动作不灵活,如持物不稳、写字困难等;下肢可表现为行走无力、步态不稳,有踩棉花感,严重时可导致行走困难甚至卧床。这是因为脊髓受到压迫,影响了神经传导功能,导致肢体肌肉力量下降。
体征特征
颈部活动受限:患者颈部的前屈、后伸、侧屈及旋转等活动范围减小。由于颈椎病变导致颈部肌肉紧张、颈椎关节活动受限,使得患者难以完成正常的颈部活动。例如,正常颈椎前屈可达到35°-45°,后伸可达35°-45°,侧屈各约45°,旋转各约60°-80°,而颈椎病患者这些活动范围会明显减小。
压痛点:在颈椎棘突、横突及椎旁肌肉等部位可找到压痛点。用手指按压时患者可感到疼痛,压痛点的位置与病变节段相关。如颈5-6椎间盘病变时,在颈6横突或肩胛内上角可找到明显压痛点;颈6-7椎间盘病变时,压痛点多在颈7棘突旁。
神经系统体征:神经根型颈椎病可出现上肢腱反射异常,如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亢进或减弱;脊髓型颈椎病可出现下肢肌张力增高、病理反射阳性(如巴宾斯基征阳性等),这是由于脊髓受压导致锥体束受损所致。
不同类型颈椎病的特征差异
神经根型颈椎病:主要是颈椎间盘向侧后方突出或钩椎关节增生等原因刺激或压迫神经根,特征为上肢放射性疼痛、麻木,上肢肌力下降,上肢腱反射异常等,颈部活动受限,压痛点多在相应神经根分布区域的颈椎旁。
脊髓型颈椎病:多因颈椎退变导致脊髓受压,特征为四肢麻木、无力,行走不稳如踩棉花感,下肢肌张力增高,病理反射阳性,颈部活动受限相对神经根型可能更明显,病情严重时可出现大小便功能障碍。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是颈椎退变刺激颈椎周围的交感神经纤维,导致交感神经功能紊乱,特征为头晕、头痛、心慌、胸闷、视物模糊、耳鸣等交感神经症状,颈部疼痛可能不典型,部分患者可伴有血压波动等表现。
椎动脉型颈椎病:由于颈椎退变导致椎动脉受压或痉挛,引起脑供血不足,特征为发作性眩晕、头痛,常与颈部旋转有关,可伴有恶心、呕吐、耳鸣、视力障碍等,严重时可发生猝倒,但倒地后可迅速站起,无后遗症。
年龄、性别、生活方式与病史对颈椎病特征的影响
年龄:随着年龄增长,颈椎间盘逐渐退变,水分减少,弹性下降,骨质增生等退变因素增多,所以中老年人颈椎病的发生率较高,且症状相对更复杂严重。儿童及青少年颈椎病相对较少见,但长期不良姿势等因素也可能导致青少年出现颈椎病,其特征可能以颈部疼痛、活动轻度受限为主,与成年人相比病变进展相对较慢,但如不及时纠正不良姿势,也可能发展为更严重的类型。
性别:一般来说,男女发病率无明显绝对差异,但长期从事伏案工作等的人群中,女性可能因颈部肌肉特点等因素在某些情况下更容易出现颈部疲劳等表现,但颈椎病的典型特征主要与病变本身相关,而非严格由性别决定。
生活方式:长期伏案工作、低头玩手机、使用电脑等不良姿势的人群,颈椎长期处于前屈位,椎间盘承受的压力增大,容易导致颈椎退变,增加颈椎病的发生风险,且症状中颈部疼痛、上肢麻木等表现可能更明显。而经常进行颈部锻炼、保持正确姿势的人群,颈椎病的发生概率相对较低,即使发病,症状可能相对较轻。
病史:有颈部外伤史的患者,颈椎病的发生风险增加,且外伤可能导致颈椎结构更早出现退变,其颈椎病的特征可能与外伤相关的病变部位及程度有关,如外伤导致颈椎骨折、脱位等,后续可能出现相应节段的颈椎病表现,如疼痛、神经压迫症状等。有颈椎先天性畸形的患者,颈椎结构异常,更容易发生退变,颈椎病的症状可能出现较早,且病情进展可能相对较快,特征也与畸形导致的颈椎力学改变相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