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增生是骨骼受力学刺激后代偿性增生的骨科疾病表现为骨赘形成不同部位有相应症状治疗分非药物(休息制动、物理、运动疗法)、药物(非甾体抗炎、营养软骨)、手术(严重压迫经保守无效时考虑及相应术式)不同人群有特点老年人高发倾向非药物治疗药物慎用生活注意;长期重体力劳动人群风险高工作注意姿势休息预防发病出现症状规范治疗;儿童青少年少见多因先天异常就医明确病因优先非药物治疗严格儿科用药原则。
一、骨质增生的定义
骨质增生又称骨刺,是一种常见的骨科疾病,是人体骨骼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是骨骼在受到力学刺激后,骨组织为了适应力学环境而发生的代偿性增生,本质是骨组织的病理性改变,表现为骨赘形成。
二、骨质增生的症状
(一)不同部位骨质增生的常见症状
1.颈椎骨质增生:
若增生的骨质压迫神经根,可出现颈部疼痛,疼痛可放射至肩部、上肢,伴有上肢麻木、无力,患者可能会感觉手指灵活性下降,拿东西时容易掉落。
当压迫脊髓时,可能出现下肢无力、行走不稳,有踩棉花感,严重者可导致大小便失禁等。
2.腰椎骨质增生:
增生的骨质刺激周围组织,可引起腰部疼痛,在久坐、久站或劳累后疼痛加重,休息后可缓解。
若压迫神经根,可出现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疼痛从臀部沿大腿后侧、小腿外侧放射至足部,咳嗽、打喷嚏时疼痛可能加重。
3.膝关节骨质增生:
患者常感到膝关节疼痛,活动时疼痛明显,上下楼梯、下蹲、久坐起身时疼痛加剧。
可出现膝关节肿胀,伴有摩擦感,严重时膝关节活动受限,影响行走功能。
三、骨质增生的治疗
(一)非药物治疗
1.休息与制动:
对于疼痛明显的部位,要适当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减少病变部位的受力,例如膝关节骨质增生患者应避免长时间跑步、爬山等活动。
必要时可使用支具或石膏固定,限制关节活动,减轻疼痛。
2.物理治疗:
热敷:通过热传递,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减轻疼痛。例如用热水袋或热毛巾热敷颈部、腰部或膝关节等部位,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数次。
按摩:由专业人员进行按摩,可放松肌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但要注意按摩的力度和部位,避免加重损伤。例如颈椎骨质增生患者可进行适度的颈部按摩,但手法要轻柔。
牵引:对于颈椎骨质增生压迫神经根或脊髓的情况,可采用颈椎牵引,通过牵引装置拉开颈椎间隙,减轻对神经的压迫,但牵引的重量和时间需要根据患者情况由医生确定。
3.运动疗法:
进行适当的、有针对性的运动,增强病变部位周围肌肉的力量,维持关节的稳定性。例如膝关节骨质增生患者可进行股四头肌收缩锻炼、直腿抬高锻炼等;颈椎骨质增生患者可进行颈部的米字操锻炼等,但运动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运动加重病情。
(二)药物治疗
1.非甾体抗炎药:
如布洛芬等,具有抗炎、止痛的作用,可缓解骨质增生引起的疼痛症状,但这类药物可能会引起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对于有胃肠道疾病的患者要谨慎使用。
2.营养软骨药物:
如硫酸氨基葡萄糖等,可促进软骨细胞的合成,保护关节软骨,延缓骨质增生的进展,但起效相对较慢。
(三)手术治疗
1.手术指征:
当骨质增生严重压迫神经、血管,经保守治疗无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时,可考虑手术治疗。例如颈椎骨质增生导致严重的上肢麻木、无力,经长期保守治疗无效;腰椎骨质增生压迫神经根出现严重的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影响行走,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等情况。
2.手术方式:
常见的手术方式有骨刺切除术、关节置换术等,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例如膝关节严重骨质增生、关节破坏严重的患者可考虑膝关节置换术。
四、不同人群骨质增生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老年人
老年人是骨质增生的高发人群,随着年龄增长,骨骼退变加剧,骨质增生发生率高。在治疗上更倾向于优先选择非药物治疗,如适度的运动、物理治疗等,药物使用要更加谨慎,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尤其是胃肠道反应和肝肾功能影响。在生活中要注意避免长时间站立、行走或负重,注意关节保暖。
(二)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人群
这类人群由于长期承受较大的力学刺激,骨质增生发生风险较高。在工作中要注意采取正确的姿势,避免过度劳累,工作间隙要适当休息、活动,预防骨质增生的发生。一旦出现骨质增生相关症状,要及时进行规范的治疗,非药物治疗是基础,根据病情再考虑药物或手术治疗。
(三)儿童及青少年
儿童及青少年骨质增生相对较少见,多与先天性骨骼发育异常等因素有关。如果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就医,明确病因,避免盲目治疗。在治疗时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优先选择对生长发育影响小的治疗方法,如非药物治疗为主,药物使用要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不良影响的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