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心肌缺血是心脏血液灌注减少致供氧及能量代谢异常的病理状态,成因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因素,不同人群发病风险有别,临床表现多样,诊断方法有心电图等,治疗与干预包括一般治疗、药物及有创治疗等,预防分一级和二级预防,一级预防是健康人群养成良好生活方式等,二级预防是已患病者积极治疗防病情进展等。
一、心脏心肌缺血的定义与成因
心脏心肌缺血是指心脏的血液灌注减少,导致心脏的供氧减少,心肌能量代谢不正常,不能支持心脏正常工作的一种病理状态。其成因主要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这会使冠状动脉血管狭窄或阻塞,影响血液供应;此外,冠状动脉痉挛、血管炎、血液黏稠度增高等也可能引发心肌缺血。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发病风险有所不同,中老年人由于血管逐渐老化,相对更易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心肌缺血;从性别角度看,绝经前女性由于雌激素的保护作用,发病率低于男性,绝经后女性发病风险接近男性;有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史的人群,患心肌缺血的概率显著高于无此类病史者;长期吸烟、酗酒、高盐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的不良生活方式人群,会增加心脏负担,提高心肌缺血的发生几率。
二、心脏心肌缺血的临床表现
心肌缺血的临床表现多样,典型症状为发作性胸痛,多位于胸骨后或心前区,呈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可向左肩、左臂内侧放射,一般持续3-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缓解。部分患者可能表现为心悸、气短、乏力等不典型症状。在不同人群中表现可能有差异,老年人可能症状不典型,更容易被忽视;女性心肌缺血发作时胸痛症状可能不典型,更多表现为呼吸困难、恶心等;儿童心肌缺血较为罕见,若出现可能与先天性心脏血管畸形等特殊病因有关,表现为活动后乏力、气促等。
三、心脏心肌缺血的诊断方法
1.心电图检查:是常用的诊断方法,静息心电图可能发现ST-T改变等心肌缺血的证据,动态心电图(Holter)可记录24小时心电图变化,有助于捕捉发作时的心肌缺血表现。
2.运动负荷试验:让患者在运动状态下观察心电图变化,若运动中出现ST-T改变等心肌缺血表现则为阳性,提示可能存在心肌缺血。但对于老年人、儿童等特殊人群需谨慎实施,儿童运动负荷试验要根据年龄和体能合理设置运动强度。
3.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心肌缺血的金标准,可直接观察冠状动脉的形态、狭窄部位和程度等。
四、心脏心肌缺血的治疗与干预
1.一般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对于所有心肌缺血患者,都应进行生活方式调整。建议患者戒烟限酒,保持均衡饮食,减少钠盐、脂肪摄入,增加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适当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每周至少运动150分钟;保持心理平衡,避免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
基础疾病控制:对于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控制相关指标。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合适范围,一般建议血压低于140/90mmHg,合并糖尿病或肾病的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高脂血症患者要使血脂达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一般应低于2.6mmol/L,高危患者应低于1.8mmol/L;糖尿病患者要通过饮食、运动及药物治疗等将血糖控制在合理水平,如糖化血红蛋白应控制在7%左右等。
2.药物治疗:可使用改善心肌缺血的药物,如硝酸酯类药物,通过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供血。但药物使用需严格遵循病情和相关诊疗规范,低龄儿童一般不使用成人的改善心肌缺血常规药物,应根据儿童具体病因和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3.介入治疗与手术治疗:对于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的患者,可考虑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通过植入支架等改善冠状动脉狭窄情况;病情复杂不适合PCI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但这些有创治疗手段需要严格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要综合考虑其心肺功能等整体情况,儿童心肌缺血的有创治疗需极其谨慎,只有在明确且无其他更好治疗方式时才会考虑。
五、心脏心肌缺血的预防措施
一级预防:对于健康人群,要从年轻开始养成良好生活方式,如保持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定期体检,早期发现并控制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危险因素,降低心肌缺血的发病风险。不同年龄段人群都应重视定期体检,中老年人更要增加心血管相关检查项目;女性要关注绝经前后的激素变化对心血管的影响,做好相应预防;有家族遗传病史的人群要加强监测。
二级预防:对于已经发生心肌缺血的患者,要积极治疗,预防病情进展和并发症发生。严格遵循医嘱进行治疗,定期复诊,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特殊人群如老年人要注意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儿童心肌缺血患者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长期管理,关注生长发育和心脏功能恢复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