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肾功能衰竭有不同症状及发生机制,儿童和老年人有特殊症状特点。心脏方面有呼吸困难、心悸、水肿等症状,机制与心脏收缩舒张功能障碍、肺循环淤血等有关;肾脏方面有尿量改变、蛋白尿等症状,机制与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肾小管功能障碍等有关;儿童症状不典型,老年人症状易与基础疾病混淆,治疗需谨慎用药并调整生活方式。
呼吸困难:这是心功能衰竭较为突出的症状。左心功能衰竭时,肺循环淤血,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起初可能在活动后出现,随着病情加重,休息时也可发生。例如,患者在日常行走、爬楼梯等轻度活动后就感觉气促,需要停下休息才能缓解;严重时即使平卧也会出现呼吸困难,被迫采取端坐位,以减少回心血量,改善呼吸状况。其发生机制主要是肺淤血导致气体交换障碍,影响了氧气的吸入和二氧化碳的排出。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心功能衰竭时呼吸困难可能表现为呼吸频率增快、鼻翼扇动等;老年人可能同时伴有乏力、心悸等表现。
心悸:患者自觉心脏跳动不适,可表现为心跳加快、心慌等。心功能衰竭时,心脏泵血功能减退,为了满足机体的需求,心脏会加快跳动来代偿,从而引起心悸症状。不同性别在心悸表现上可能无明显差异,但对于有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如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可能会增加心脏疾病的发生风险,进而影响心悸的发生和表现。
水肿:右心功能衰竭时,体循环淤血,导致下肢等部位出现水肿。早期可能表现为双下肢踝部水肿,傍晚时明显,休息一夜后可减轻。随着病情进展,水肿可逐渐向上蔓延,累及全身。其原因是体循环淤血使静脉压升高,组织液生成增多而回流减少。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高盐饮食会加重水肿情况,因为盐会导致体内水钠潴留,进一步增加血容量,加重心脏和肾脏的负担。
肾脏方面:
尿量改变:肾功能衰竭时,肾脏的滤过功能下降,可出现尿量变化。早期可能表现为尿量减少,每天尿量少于400ml称为少尿,少于100ml称为无尿。这是因为肾脏不能有效地过滤血液,生成的尿液减少。随着病情发展,也可能出现尿量增多的情况,称为多尿,这是因为肾脏的浓缩功能受损,虽然肾小球滤过率有所下降,但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严重障碍,导致尿液排出增多。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尿量改变的意义有所不同,儿童肾功能尚不完善,尿量变化更需要密切关注,老年人肾脏功能本身有减退趋势,尿量改变可能提示更严重的肾功能损害。
蛋白尿:肾脏功能受损时,肾小球的滤过膜通透性增加,蛋白质可通过滤过膜进入尿液,导致蛋白尿。尿常规检查可发现尿蛋白阳性。蛋白尿的出现反映了肾脏的滤过功能出现问题,持续的蛋白尿会进一步加重肾脏的损伤,因为蛋白质的滤出会影响肾脏细胞的正常代谢等。在病史方面,有肾脏基础疾病的患者更容易出现蛋白尿,如既往有肾小球肾炎等病史的人群。
心肾功能衰竭症状的发生机制
心脏方面:心功能衰竭时,心脏的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例如,心肌梗死导致心肌细胞坏死,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脏排出量减少,机体为了维持重要器官的灌注,会通过神经-体液调节机制使心率加快、外周血管收缩等,但这又进一步加重了心脏的负担,形成恶性循环。同时,肺循环淤血是由于左心衰竭时左心房压力升高,肺静脉回流受阻,导致肺毛细血管压力升高,液体渗出到肺泡和间质,引起呼吸困难等症状。
肾脏方面:肾功能衰竭时,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是关键因素。多种原因可导致肾小球滤过膜受损、肾小球血流减少等,如肾缺血、肾毒性物质损伤等。肾缺血可由心功能衰竭导致心输出量减少,肾灌注不足引起;肾毒性物质可能来自药物、感染等因素。此外,肾小管功能障碍也会影响肾脏的重吸收和排泄功能,进而导致尿量改变、蛋白尿等症状。
特殊人群心肾功能衰竭症状的特点
儿童:儿童心肾功能衰竭时症状可能不典型。例如,婴儿可能表现为喂养困难、生长发育迟缓,呼吸急促、心率增快可能不伴有明显的呼吸困难主诉;肾功能衰竭时尿量改变可能不如成人明显,但可出现水肿,且水肿可能首先表现为眼睑、面部水肿。这是因为儿童的心肺功能和肾脏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对疾病的代偿能力较差。在护理方面,需要特别注意观察儿童的喂养情况、生长发育指标以及尿量等,因为这些不典型症状可能容易被忽视。
老年人:老年人心肾功能衰竭时,症状可能与基础疾病相互混淆。例如,呼吸困难可能被误认为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呼吸系统疾病;水肿可能被认为是单纯的老年性水肿。老年人多有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心肾功能衰竭的症状可能被这些基础疾病的症状所掩盖。在治疗时需要更加谨慎用药,因为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要避免使用对心肾功能有明显损害的药物。同时,老年人的生活方式调整也很重要,如低盐饮食、适当运动但要避免过度劳累等,适当运动有助于改善心肺功能,但要根据自身情况适度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