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腱断裂修复术后康复分为急性期(0-6周左右)、亚急性期(6-12周)、慢性期(12周以后),各阶段有不同康复方法,且康复需遵循个体化、循序渐进原则并定期评估,不同年龄患者康复有差异,同时要关注康复中的注意事项以保障康复效果与安全。
一、康复阶段划分及各阶段主要康复方法
(一)急性期康复(术后0-6周左右)
1.制动与抬高患肢
跟腱断裂修复术后通常需要使用石膏或支具固定踝关节于跖屈位,一般固定3-6周。在此期间要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有助于减轻肿胀,因为跟腱断裂后局部会有出血、炎症反应导致肿胀,抬高患肢可促进静脉和淋巴回流。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如儿童跟腱断裂,由于其组织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但仍需严格制动,防止跟腱再次损伤;对于老年人,制动同样重要,因为其身体恢复能力较弱,制动不当可能延长康复时间并增加并发症风险。
2.物理因子治疗
冷疗:在术后早期可使用冰袋冷敷,每次15-20分钟,每天3-4次,冷疗可以减轻疼痛和肿胀,利用低温抑制局部血管扩张,减少炎性物质渗出。对于有血液循环障碍的患者需谨慎使用冷疗,避免冻伤。
低频电刺激:可以促进跟腱周围肌肉的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低频电刺激通过电流刺激肌肉收缩,模拟正常的肌肉运动模式,对不同年龄和健康状况的患者均可应用,但要根据患者耐受程度调整电流强度。
(二)亚急性期康复(术后6-12周)
1.去除外固定后的关节活动度训练
逐渐开始进行踝关节的屈伸活动度训练。可在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患者自己或借助器械进行踝关节的主动屈伸练习,从较小的活动范围开始,逐步增加活动度。例如,开始时每天进行3-4次,每次每个方向活动10-15次,随着康复进展逐渐增加次数和活动范围。对于儿童,由于其关节柔韧性相对较好,但仍要注意避免过度牵拉导致损伤;老年人关节活动度本身较差,训练时要缓慢、温和,避免暴力操作。
同时进行跟腱的轻柔拉伸训练,采用坐姿或卧位,将患侧小腿伸直,缓慢勾起脚尖,使跟腱受到轻柔的拉伸,每次保持15-30秒,每天3-4组。
2.肌肉力量训练
进行小腿肌肉的等长收缩训练,患者取平卧位,用力收缩小腿肌肉,保持5-10秒,然后放松,重复10-15次为一组,每天3-4组。等长收缩训练可以维持肌肉的基本力量,防止肌肉进一步萎缩,不同年龄患者均可进行,但要根据自身情况调整收缩强度。对于年轻、身体状况较好的患者可以适当增加收缩强度,而老年人则要避免过度用力导致不适。
(三)慢性期康复(术后12周以后)
1.平衡与本体感觉训练
开始进行平衡训练,可使用平衡板、软垫等器械。从静态平衡训练开始,如站在平衡板上保持身体稳定,逐渐过渡到动态平衡训练,如在平衡板上进行前后、左右移动重心的训练。平衡和本体感觉训练对于恢复正常的行走功能非常重要,因为跟腱断裂修复后,患者需要恢复正常的下肢运动控制能力。对于儿童,通过平衡训练可以促进其运动系统的全面发展;老年人进行平衡训练有助于预防跌倒,提高日常活动的安全性。
本体感觉训练可以通过闭目单腿站立等方式进行,每次训练时间逐渐延长,从开始的10-15秒逐渐增加到30-60秒,每天进行2-3次。
2.步态训练
在平衡和肌肉力量基本恢复后,开始进行步态训练。首先在平行杠内进行步行训练,逐步过渡到在平行杠外步行,注意保持正确的步态,如足跟先着地,然后过渡到前脚掌。训练时要注意步幅和步速的控制,开始时步幅较小,步速较慢,随着康复进展逐渐增加。不同年龄患者的步态训练要考虑其身体机能差异,儿童步态训练要结合其生长发育特点,老年人则要重点关注步态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避免因步态异常导致再次损伤或跌倒。
同时可以进行上下台阶训练,增强下肢的力量和协调能力,从患侧腿先上台阶开始,逐渐过渡到双侧腿交替上下台阶,每次训练5-10分钟,每天2-3次。
二、康复中的注意事项
(一)个体化原则
每个患者跟腱断裂的原因、损伤程度、年龄、整体健康状况等不同,康复方案应个体化制定。例如,年轻、运动水平高的患者可能需要更严格、强度更高的康复训练来恢复到受伤前的运动水平,而老年人则更注重康复训练对日常活动能力的改善和安全性的保障。
(二)循序渐进原则
康复训练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避免突然增加训练强度或活动范围。如果在康复训练过程中出现疼痛、肿胀等不适症状,应及时调整训练方案。比如在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时,如果踝关节屈伸活动度增加过程中出现明显疼痛,应降低活动范围,待症状缓解后再逐步增加。
(三)定期评估
定期进行康复评估,包括跟腱的超声检查、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学检查,以及关节活动度、肌肉力量、平衡功能等的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调整康复方案。对于儿童,由于其生长发育的特殊性,定期评估有助于及时发现康复过程中的问题并进行调整;老年人定期评估可以更好地关注其身体机能变化,确保康复训练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