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炎分感染性和非感染性,感染性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感染性肠炎,症状各有不同,非感染性有炎症性肠病、缺血性、过敏性肠炎等;治疗有一般治疗(休息、饮食调整)、药物治疗(据类型选合适药物),特殊人群儿童、老年、妊娠期肠炎患者有各自注意事项需关注。
一、肠炎的症状
(一)不同类型肠炎的一般症状
1.感染性肠炎
细菌感染性肠炎:常见的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感染引起的肠炎,多有腹痛、腹泻症状,腹泻次数较多,可为稀水样便、黏液脓血便等,部分患者伴有发热,体温可在38℃-39℃左右,儿童可能因腹泻导致脱水,出现精神萎靡、尿量减少等表现。例如,志贺菌感染引起的细菌性痢疾,典型症状为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及黏液脓血便。
病毒感染性肠炎:以轮状病毒肠炎较为常见,多见于婴幼儿,主要症状是腹泻,大便呈蛋花汤样,每日腹泻次数可达十余次甚至更多,同时可伴有呕吐,部分患儿有发热,体温一般在37.5℃-38.5℃左右,若腹泻严重,婴幼儿可能出现电解质紊乱等情况。
寄生虫感染性肠炎:如阿米巴痢疾引起的肠炎,患者可出现腹痛、腹泻,大便多为暗红色果酱样便,有特殊腥臭味,还可能伴有低热等症状。
2.非感染性肠炎
炎症性肠病(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
克罗恩病:可发生在消化道任何部位,常见症状有腹痛,多位于右下腹或脐周,呈间歇性发作,疼痛性质多样;腹泻,粪便多为糊状,一般无脓血;还可伴有发热、体重下降等全身症状,儿童患者可能出现生长发育迟缓。
溃疡性结肠炎:主要症状为腹泻,黏液脓血便为活动期的重要表现,伴有腹痛,多为左下腹或下腹隐痛,有疼痛-便意-便后缓解的规律,也可出现发热、消瘦等全身症状。
缺血性肠炎:多见于老年人,常有腹痛,疼痛程度不一,可为隐痛、绞痛等,随后出现腹泻,大便可为稀便或血便,病情严重时可能出现休克等表现,如血压下降、心率加快等。
过敏性肠炎:与接触过敏原有关,患者可出现腹痛、腹泻,粪便多为稀水样,可能伴有皮疹、瘙痒等过敏表现,儿童可能因肠道过敏出现哭闹不安等情况。
二、肠炎的治疗方法
(一)一般治疗
1.休息:无论是哪种类型的肠炎,患者都需要适当休息,减少体力消耗,有利于肠道功能的恢复。对于儿童患者,要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活动。
2.饮食调整
感染性肠炎:急性期应适当调整饮食,如病毒感染性肠炎的婴幼儿,可继续母乳喂养,若为人工喂养,可改为去乳糖配方奶粉;细菌感染性肠炎患者,急性期可短期禁食,然后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米汤、粥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
非感染性肠炎:炎症性肠病患者需注意营养均衡,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缺血性肠炎患者应根据病情调整饮食,一般在病情稳定后逐渐恢复正常饮食,但要避免暴饮暴食;过敏性肠炎患者则需要严格避免接触过敏原,如对某种食物过敏,就应绝对禁食该食物。
(二)药物治疗
1.感染性肠炎
细菌感染性肠炎:根据病原菌选用合适的抗生素,如大肠杆菌感染可选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但需注意儿童用药的剂量和禁忌,避免使用对儿童有严重不良反应的抗生素。
病毒感染性肠炎:目前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如使用肠黏膜保护剂(如蒙脱石散)保护肠道黏膜,调节肠道菌群的药物(如双歧杆菌制剂)等。
寄生虫感染性肠炎:针对不同的寄生虫选用相应的抗寄生虫药物,如阿米巴痢疾选用甲硝唑等药物,但儿童使用时要注意药物的剂量和安全性。
2.非感染性肠炎
炎症性肠病:克罗恩病可使用氨基水杨酸制剂(如柳氮磺胺吡啶)、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等药物;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药物包括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生物制剂等,儿童患者使用生物制剂时要充分评估风险和收益。
缺血性肠炎:主要是改善肠道血液循环,可使用血管扩张剂等药物,但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过敏性肠炎:可使用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等缓解过敏症状,同时避免再次接触过敏原。
(三)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肠炎患者:儿童的肠道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在治疗肠炎时要特别注意药物的选择和剂量,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药物。对于腹泻的儿童,要注意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预防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可口服补液盐。同时,要加强护理,保持臀部清洁,预防尿布疹。
2.老年肠炎患者:老年人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在治疗肠炎时要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老年人使用抗生素时要注意监测肝肾功能,因为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对于缺血性肠炎的老年患者,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等,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3.妊娠期肠炎患者:妊娠期肠炎患者用药需谨慎,很多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在选择药物时要充分权衡利弊,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例如,感染性肠炎的妊娠期患者,若必须使用抗生素,要选择对胎儿相对安全的抗生素。同时,要加强营养支持,保证孕妇和胎儿的营养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