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炎可通过观察前驱感染史相关症状如病毒感染前驱症状或消化道症状、心脏相关症状如心悸胸闷胸痛,体格检查中心率心律异常、心音减弱,实验室检查中血液心肌损伤标志物如CK-MB和肌钙蛋白升高、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升高,心电图检查中ST-T改变、心律失常,影像学检查中超声心动图观察到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等初步判断但最终明确诊断需结合更多检查和临床评估必要时需心内膜心肌活检确诊。
一、症状观察
1.前驱感染史相关症状:多数心肌炎患者在发病前1-3周有病毒感染前驱症状,如发热、全身倦怠感等类似“感冒”的症状,或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这是因为病毒感染先累及机体,然后可能影响到心脏。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其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更易受到病毒侵袭,前驱症状可能表现得相对更明显且变化快;而成年人如果本身有基础疾病或免疫力相对较低,前驱症状持续时间可能更长。
2.心脏相关症状:
心悸:患者自觉心脏跳动不规则或心慌,这是由于心肌受损后心脏的正常节律可能被打乱。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都可能出现心悸症状,但儿童表述可能不精准,需要家长密切观察其是否有烦躁不安、哭闹等异常表现来辅助判断。
胸闷、胸痛:轻者可能仅感胸部不适,重者可出现较为明显的胸痛,疼痛性质不一,可为隐痛、闷痛或压榨样痛等。这是因为心肌炎症导致心肌细胞缺血缺氧,进而引起胸部的异常感觉。老年人由于血管弹性等因素,在出现胸闷、胸痛时更要警惕心肌炎的可能,因为其基础疾病较多,容易混淆症状。
二、体格检查
1.心率和心律:
心率异常:心肌炎患者可能出现心率过快、过慢或心律不齐。正常心率范围因年龄不同有差异,儿童心率相对较快,新生儿心率120-140次/分,1岁以内110-130次/分,2-3岁100-120次/分,4-7岁80-100次/分,8-14岁70-90次/分;成年人正常心率60-100次/分。如果心率超出正常范围较多,结合其他症状需考虑心肌炎可能。
心律不齐:常见的有早搏等心律失常情况,通过听诊可以初步发现心律的异常改变。对于孕期女性,由于身体负担加重,心脏功能相对改变,在进行体格检查时发现心律异常更要谨慎排查心肌炎,因为孕期身体的一系列生理变化可能影响心脏状态。
2.心音:心音可能减弱,心尖区第一心音可呈低钝样。这是因为心肌炎症导致心肌收缩力下降等因素影响了心音的传导和强度。对于有基础心脏疾病的人群,如既往有冠心病等,出现心音改变时更需要进一步排查是否合并心肌炎,因为原有疾病可能掩盖心肌炎的症状。
三、实验室检查
1.血液心肌损伤标志物:
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CK-MB升高是心肌损伤的重要指标之一。一般来说,血清CK-MB升高提示心肌细胞受到损伤,其升高程度与心肌损伤的严重程度有一定相关性。在儿童群体中,由于儿童的心肌细胞相对娇嫩,轻微的心肌损伤也可能导致CK-MB有一定程度的升高,需要结合临床症状综合判断。
肌钙蛋白(cTnI或cTnT):肌钙蛋白是更为特异的心肌损伤标志物,其升高对心肌炎的诊断有重要意义。无论是儿童、成年人还是老年人,肌钙蛋白升高都提示心肌细胞有坏死等损伤情况。对于糖尿病患者,由于其血管和神经病变等因素,心肌损伤后肌钙蛋白的变化可能有其特殊性,需要更细致地结合其他检查来明确诊断。
2.血常规: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白细胞计数升高,提示有炎症反应。这是因为机体对心肌炎症有免疫反应,导致白细胞参与炎症的应对。对于老年人,本身免疫力可能逐渐下降,血常规的变化可能不典型,需要结合其他检查全面评估。
四、心电图检查
1.ST-T改变:常见ST段压低、T波低平或倒置等改变。这是由于心肌细胞受损后电生理活动异常导致的心电图表现。在儿童中,由于其心电图本身可能存在一定的生理性变异,解读心电图时需要更加谨慎,结合临床症状综合分析。例如,儿童在发热等情况下可能也会出现一过性的ST-T改变,但如果同时有心肌炎的前驱症状和其他心肌损伤标志物异常,就需要高度怀疑心肌炎。
2.心律失常:可出现各种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房室传导阻滞等。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心律失常的表现可能不同,成年人出现房室传导阻滞时可能会有头晕、黑矇等症状,而儿童出现房室传导阻滞时可能表现为精神萎靡、喂养困难等,需要医生根据具体年龄和临床表现进行准确判断。
五、影像学检查
1.超声心动图:可观察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情况。心肌炎患者可能出现心室壁运动异常、心室腔扩大、心功能下降等表现。对于孕妇,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相对安全,但需要告知医生孕期情况,以便医生选择合适的检查参数和方法来评估心脏情况。通过超声心动图可以动态观察心脏的变化,对于判断心肌炎的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有重要价值。例如,发现心室壁运动明显减弱等情况,提示心肌损伤较严重。
以上这些方法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可能患有心肌炎,但要最终明确诊断还需要结合更多的检查和详细的临床评估,必要时可能需要进行心内膜心肌活检等有创检查来确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