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盆骨折护理包括一般护理中根据骨折类型等选合适体位、长期卧床者定时翻身,病情观察需密切关注生命体征、患肢血液循环及意识状态,疼痛护理有非药物的心理、体位、冷敷热敷及药物止痛,并发症预防护理涵盖压疮、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的预防,康复护理包括早期的未受限肢体主动运动和骨盆区域肌肉等长收缩练习及后期逐渐增加强度范围的锻炼、平衡协调能力训练。
一、一般护理
1.体位护理
对于骨盆骨折患者,需根据骨折类型等情况选择合适体位。例如,无移位的骨盆骨折患者可采取仰卧位,在腰部下方垫薄枕,保持脊柱的生理曲度,以减轻疼痛,促进骨折部位的稳定。对于有移位的骨盆骨折患者,可能需要采取侧卧位等,翻身时应保持身体轴线一致,避免骨折部位进一步移位,影响愈合。年龄较小的儿童骨盆骨折后,体位护理要更加轻柔,避免过度搬动造成二次损伤。
长期卧床的患者要注意定时更换体位,一般每2小时翻身一次,防止压疮形成。对于老年患者,皮肤弹性较差,更容易发生压疮,需特别关注受压部位皮肤情况,如有无发红、破损等。
2.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骨盆骨折可能会引起出血等情况,导致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需及时发现并报告医生。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生理指标变化相对成人更为敏感,要更频繁地监测生命体征变化。
观察患肢的血液循环情况,包括皮肤颜色、温度、末梢动脉搏动等。如果出现患肢皮肤苍白、温度降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可能提示有血管损伤或栓塞等情况,需立即处理。老年患者本身血液循环功能可能相对较差,更要重视患肢血液循环的观察。
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对于合并有颅脑损伤等情况的骨盆骨折患者,意识状态的变化是重要的观察指标。如果患者出现意识障碍加重等情况,要考虑是否有颅内出血等并发症发生。
二、疼痛护理
1.非药物止痛方法
心理护理:通过与患者交流,缓解其紧张焦虑情绪,因为紧张焦虑可能会加重疼痛感觉。对于儿童患者,要给予安抚,营造轻松的氛围,减少其对疼痛的恐惧。例如,给儿童讲有趣的故事等转移其注意力。
体位调整:合适的体位可以减轻骨折部位的压力,从而缓解疼痛。如前面提到的根据骨折类型调整患者体位。
局部冷敷或热敷:在骨折早期(一般24-48小时内)可进行局部冷敷,收缩血管,减轻肿胀和疼痛。48小时后可根据情况进行热敷,促进血液循环,帮助消肿止痛。但要注意,对于老年患者和儿童,冷敷或热敷的温度要适中,避免冻伤或烫伤皮肤。
2.药物止痛
遵医嘱使用止痛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等。但要注意药物的使用禁忌,对于儿童患者,应尽量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的药物,优先选择对儿童相对安全的止痛方式。老年患者可能存在肝肾功能减退等情况,使用止痛药物时要谨慎,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三、并发症预防护理
1.压疮预防
如前所述,定时翻身、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等是预防压疮的重要措施。对于长期卧床的骨盆骨折患者,可使用气垫床等辅助设备,减少骨突部位的压力。儿童患者皮肤娇嫩,要选择柔软的床单和合适的护理用品,避免摩擦损伤皮肤。老年患者皮肤薄,更要注意皮肤保护。
2.肺部感染预防
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和有效咳嗽咳痰。鼓励患者多做深呼吸运动,每次深呼吸后用力咳嗽,促进痰液排出。对于儿童患者,要协助其进行咳嗽咳痰,如轻轻拍背等。老年患者由于呼吸功能相对较弱,更要加强肺部护理,预防肺部感染。
定期翻身拍背,帮助患者排出呼吸道分泌物。对于意识不清的患者,要注意防止误吸。
3.泌尿系统感染预防
鼓励患者多饮水,增加尿量,起到自然冲洗尿道的作用。一般每天饮水量应在1500-2000ml左右。儿童患者要保证足够的液体摄入,但要注意避免过度饮水导致水中毒等情况。老年患者可能存在口渴中枢不敏感等情况,要主动提醒其饮水。
保持会阴部清洁,定期更换尿袋等urinary装置(如果有留置导尿的情况)。留置导尿的患者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防止泌尿系统感染。
四、康复护理
1.早期康复锻炼
在骨折固定后,可开始进行未受限肢体的主动运动,如足踝的屈伸运动、股四头肌的收缩舒张运动等。对于儿童患者,早期康复锻炼要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简单的、适合其年龄的运动,如小范围的关节活动等,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老年患者早期康复锻炼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运动导致骨折部位损伤。
进行骨盆区域肌肉的等长收缩练习,即在不引起骨折部位移动的情况下,收缩骨盆周围的肌肉,每次收缩持续5-10秒,然后放松,重复进行。
2.后期康复锻炼
当骨折达到一定愈合程度后,可逐渐增加康复锻炼的强度和范围。例如,进行髋关节的屈伸、外展等运动,以及行走训练等。儿童患者在后期康复锻炼中要根据其生长发育情况逐步增加活动量,老年患者则要考虑其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和身体耐力,缓慢进行康复训练,如先在助行器辅助下行走,逐渐过渡到独立行走。
进行平衡和协调能力的训练,如站立训练、单腿站立训练等,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运动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