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吐有血的常见原因包括上消化道疾病(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和食管疾病(如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食管癌),伴随腹痛、黄疸等有不同意义,就医需做胃镜、腹部超声或CT、血常规等检查,处理包括一般急救和针对病因治疗,根据不同病因采取相应治疗方案,如溃疡用抑酸药、静脉曲张内镜或药物治疗、肿瘤手术放疗化疗等。
一、常见原因
(一)上消化道疾病
1.胃溃疡
胃溃疡患者胃黏膜存在破损、溃疡面,当溃疡侵蚀到胃内的血管时,就可能引起呕吐有血的情况。胃溃疡的发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等因素有关。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都可能患病,比如长期熬夜、饮食不规律的人群更容易出现胃溃疡相关问题。对于有胃溃疡病史的患者,若出现呕吐有血,需高度重视,因为这可能提示溃疡处血管破裂出血。
2.十二指肠溃疡
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机制与胃酸分泌过多、幽门螺杆菌感染等有关。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溃疡部位若累及血管,也会导致呕吐有血。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男性相对多见一些,长期精神紧张、饮食无规律的人群患十二指肠溃疡风险较高,有十二指肠溃疡病史者出现呕吐有血需警惕出血情况加重。
3.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多由肝硬化引起门静脉高压导致。肝硬化患者随着病情进展,门静脉压力升高,使得食管胃底的静脉回流受阻,血管曲张破裂就会引起大量呕血,表现为呕吐有血。这种情况在有肝硬化病史的人群中较为常见,不同年龄、性别因肝硬化病因不同而有差异,比如乙肝肝硬化在乙肝高发地区的成年人群中较多见,丙肝肝硬化在有输血史等相关情况的人群中可能出现。
(二)食管疾病
1.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
通常是因剧烈呕吐等导致腹内压和胃内压突然升高,致使食管贲门部黏膜撕裂引起出血。常见于频繁剧烈呕吐的人群,比如饮酒后剧烈呕吐的患者,各年龄段均可发生,男性相对可能更易因过量饮酒后呕吐而出现该情况。
2.食管癌
食管癌患者肿瘤组织生长到一定程度,组织脆弱易出血,当肿瘤表面的血管破裂时,就可能出现呕吐有血的症状。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发病率相对略高于女性,长期吸烟、饮酒、食用过烫食物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患食管癌风险增加,有食管癌家族史等情况的人群也需重点关注。
二、伴随症状及意义
(一)伴有腹痛
1.上腹绞痛或有梗阻表现
若呕吐有血伴有上腹绞痛,可能是胆道出血等情况,胆道结石、胆道蛔虫等疾病可能引起胆道出血,导致呕吐有血且伴有上腹部的绞痛;若呕吐有血伴有梗阻性黄疸等表现,要考虑胰腺癌等疾病侵犯胆道系统导致出血的可能,不同年龄、性别因疾病不同而有不同的易患因素,比如胰腺癌在中老年人群中相对多见。
2.上腹部隐痛
对于有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病史且呕吐有血伴有上腹部隐痛的患者,可能是溃疡处继续出血,隐痛可能提示病情处于相对缓慢进展或持续的状态,各年龄段因溃疡病因不同而有不同的易患人群。
(二)伴有黄疸
呕吐有血伴有黄疸,常见于肝癌、胆管癌等疾病。肝癌患者多有乙肝、丙肝等肝病基础,胆管癌患者可能因胆道梗阻等因素出现黄疸,不同年龄、性别因基础疾病不同而有差异,比如乙肝相关肝癌在乙肝感染流行地区的成年人群中较多见,胆管癌在中老年人群中相对有一定发病风险。
三、就医检查及处理原则
(一)就医检查
1.胃镜检查
胃镜可以直接观察食管、胃、十二指肠的黏膜情况,明确是否存在溃疡、肿瘤、静脉曲张等病变以及出血的部位和情况,是诊断上消化道出血导致呕吐有血的重要检查方法,各年龄段患者均可进行胃镜检查,但需根据患者具体身体状况评估检查风险。
2.腹部超声或CT检查
对于怀疑肝胆胰等部位疾病导致呕吐有血的情况,腹部超声可初步筛查肝脏、胆囊、胰腺等器官的形态结构是否异常,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器官的病变情况,如是否有肿瘤、结石、静脉曲张等,不同年龄、性别患者根据病情需要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检查,比如肝硬化患者可能需要定期进行腹部超声监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情况。
3.血常规检查
通过血常规检查可以了解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等,评估出血的严重程度,比如血红蛋白下降程度可反映出血导致的贫血情况,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正常血红蛋白范围不同,通过对比可判断出血对患者的影响程度。
(二)处理原则
1.一般急救处理
让患者保持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引起窒息。对于大量呕吐有血的患者,要及时建立静脉通道,补充血容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在补液等支持治疗时需根据其生理特点调整补液速度和量,比如儿童患者补液需更精准控制量以避免发生肺水肿等并发症。
2.针对病因治疗
如果是消化性溃疡导致的呕吐有血,可根据情况使用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等治疗;如果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可能需要采取内镜下治疗(如套扎、注射硬化剂等)或药物降低门静脉压力等治疗;如果是食管癌等肿瘤性疾病导致的呕吐有血,可能需要根据病情选择手术、放疗、化疗等治疗方案,不同病因的治疗方案需严格遵循循证医学依据,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