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盆骨折常见护理问题有疼痛、皮肤完整性受损风险、潜在并发症出血性休克、排尿排便异常,护理措施包括针对疼痛的非药物干预与药物辅助、皮肤护理的定期翻身、保持清洁干燥及使用减压用品、出血性休克预防及护理的病情观察、体位与补液护理、排尿排便护理的相应尿管及肠道护理等,护理需充分考虑不同因素全面落实措施促康复减并发症。
一、骨盆骨折常见护理问题
1.疼痛
相关因素:骨盆骨折本身导致局部组织损伤、出血,血肿刺激周围神经等。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对疼痛的感知和耐受有差异,儿童可能因表达能力有限,疼痛评估相对困难;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可能对疼痛更敏感。生活方式中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患者,骨盆周围肌肉力量等基础情况不同,骨折后疼痛可能更明显。有既往骨盆疾病病史的患者,骨折后疼痛可能更复杂。
指标及意义: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是常用指标,0分表示无痛,10分表示最剧烈疼痛,通过该评分可量化疼痛程度,评估护理措施对疼痛的缓解效果。
2.皮肤完整性受损风险
相关因素:骨盆骨折患者常需长期卧床,局部皮肤长期受压,如骶尾部、髋部等部位。儿童皮肤娇嫩,长期卧床更易受损;老年人皮肤松弛、弹性差,也增加了皮肤完整性受损风险。生活方式中长期卧床且活动受限的患者,皮肤受压情况更严重。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皮肤愈合能力差,皮肤完整性受损风险更高。
指标及意义:观察皮肤颜色、温度、有无红肿、破损等情况,通过定期检查皮肤状况,及时发现早期皮肤问题,采取预防措施。
3.潜在并发症:出血性休克
相关因素:骨盆骨折常合并盆腔内血管损伤,出血量大。不同年龄患者的机体代偿能力不同,儿童代偿能力相对较弱,老年人代偿能力差,一旦出血易发生休克。性别方面无明显差异,但女性在妊娠等特殊生理状态下,机体状况不同。生活方式中体质较弱的患者,对出血的耐受能力差。有凝血功能障碍病史的患者,更易出现出血难以控制的情况。
指标及意义:监测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呼吸等,血压下降、心率增快、呼吸急促等是出血性休克的早期表现,通过密切监测这些指标,能早期发现休克迹象并及时处理。
4.排尿、排便异常
相关因素:骨盆骨折可能损伤尿道、膀胱或直肠。儿童泌尿系统和消化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损伤后恢复可能更复杂;老年人可能合并前列腺增生等疾病,影响排尿。女性尿道短,骨折后尿道损伤风险可能相对男性有一定特点。生活方式中长期便秘的患者,骨折后排便异常可能更严重。有泌尿系统结石等病史的患者,骨折后排尿异常可能加重。
指标及意义:观察尿液颜色、量、性质及排便情况,如有无血尿、血便等,通过这些观察了解泌尿系统和消化系统受损情况,及时发现异常并处理。
二、骨盆骨折护理措施
1.疼痛护理
非药物干预:对于儿童,可采用安抚、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如播放儿童喜欢的音乐、讲故事等;老年人可通过心理疏导,缓解其对疼痛的焦虑情绪。调整患者体位,选择舒适的卧床姿势,避免骨折部位受压加重疼痛。对于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指导其进行放松训练,如深呼吸放松等。
药物辅助(仅说明药物名称,不涉及剂量等):遵医嘱使用镇痛药物,注意观察药物效果及不良反应,儿童使用镇痛药物需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避免使用不适合低龄儿童的药物。
2.皮肤护理
定期翻身:对于长期卧床患者,定时翻身,一般每2小时翻身1次,儿童可适当缩短翻身时间,避免局部皮肤长期受压。翻身时动作轻柔,避免拖、拉、推等动作,防止擦伤皮肤。老年人翻身时要注意协调,可借助辅助工具。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定期为患者擦拭身体,尤其是受压部位,儿童皮肤清洁时要使用温和的清洁剂,老年人皮肤干燥时注意保湿。
使用减压用品:如气垫床、减压垫圈等,儿童可选择适合其体型的减压用品,老年人也根据其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减压用品,减轻局部压力。
3.出血性休克预防及护理
病情观察:密切监测儿童、老年人等不同人群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等,儿童体温调节中枢不完善,更要注意体温变化。观察患者面色、意识状态等,如出现面色苍白、意识模糊等情况,提示可能有休克发生,及时报告医生。
体位护理:患者取平卧位或休克卧位,抬高下肢,促进静脉回流,儿童和老年人调整体位时要缓慢,避免加重病情。
补液护理:遵医嘱进行补液治疗,儿童补液要注意速度和量的控制,根据体重等计算补液量,老年人补液也要考虑其心肾功能等情况,避免补液过快导致心衰等并发症。
4.排尿、排便护理
排尿护理:对于有排尿异常的患者,儿童要注意观察尿液情况,及时清理尿液,保持会阴部清洁;老年人有前列腺增生等情况,可根据医嘱给予相应护理。对于尿道损伤的患者,遵医嘱进行尿管护理,保持尿管通畅,预防感染,儿童尿管护理要选择合适规格的尿管,注意无菌操作。
排便护理:对于排便异常的患者,儿童要调整饮食结构,给予易消化的食物;老年人可适当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对于直肠损伤的患者,遵医嘱进行肠道护理,保持肛周清洁,儿童和老年人都要注意避免用力排便,防止加重损伤。
总之,骨盆骨折的护理要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等因素,全面落实各项护理措施,以促进患者康复,减少并发症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