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斑丘疹是皮肤上同时出现红色斑疹和丘疹,斑疹是局限性直径小于1厘米的皮肤颜色改变,丘疹是直径小于1厘米的实质性隆起性皮损,其形态特点有斑疹颜色多样形状不规则可融合成片,丘疹是坚实隆起小病灶直径小于1厘米颜色红质地可变;常见原因有感染性(病毒如风疹、麻疹、幼儿急疹,细菌如猩红热)和非感染性(过敏性如湿疹、接触性皮炎,其他系统性疾病如川崎病);诊断需详细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鉴别需与荨麻疹、紫癜等区分;处理原则是针对病因治疗(感染性病毒自限性对症、细菌用抗生素,非感染性过敏性避免过敏原用相应药物,川崎病用丙种球蛋白等)及皮肤护理保持清洁避免搔抓、根据情况湿敷或用润肤霜等。
一、红色斑丘疹的定义
红色斑丘疹是一种皮肤损害的表现形式,是指皮肤上同时出现红色的斑疹和丘疹。斑疹是一种局限性、隆起或非隆起的、直径一般小于1厘米的皮肤颜色改变;丘疹是一种直径一般小于1厘米的实质性隆起性皮损。
二、红色斑丘疹的形态特点
斑疹部分:表现为皮肤颜色的改变,可呈红色,其颜色可以是浅红、鲜红等不同程度的红色,形状多样,可为圆形、椭圆形等各种不规则形状,大小不一,可融合成片。
丘疹部分:是坚实的隆起性小病灶,直径通常小于1厘米,颜色为红色,质地可软可硬,根据不同病因可能伴有不同的表现,如有的丘疹顶端可能有小水疱(疱疹性丘疹)等情况。
三、常见引起红色斑丘疹的原因
(一)感染性因素
病毒感染:
风疹病毒:患者多有发热等前驱症状,然后出现红色斑丘疹,先从面颈部开始,迅速向全身蔓延,一般2-3天内皮疹消退,疹退后无色素沉着及脱屑。儿童是风疹的主要易感人群,在幼儿园等集体场所易传播。
麻疹病毒:典型表现为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炎等前驱症状后出现红色斑丘疹,皮疹先出现于耳后、发际,逐渐蔓延至面部、躯干、四肢,最后手心、足底也出现皮疹,皮疹为红色斑丘疹,可融合成片,疹退后有色素沉着及细小脱屑。儿童发病率较高,未接种麻疹疫苗的儿童更易感染。
幼儿急疹病毒:多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特点是突发高热,体温可达39-40℃,持续3-5天后体温骤降,同时或稍后出现红色斑丘疹,皮疹主要分布在躯干、颈部、上肢等部位,皮疹一般1-2天内消退,消退后不留痕迹。
细菌感染:
猩红热: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临床表现为发热、咽痛、草莓舌等,然后出现弥漫性充血的皮肤上出现针尖大小的丘疹,压之褪色,皮疹之间充血发红,全身皮肤均可受累,疹退后可有大片状脱皮,儿童多见,冬春季节发病率相对较高。
(二)非感染性因素
过敏性疾病:
湿疹:婴幼儿较为常见,可表现为红斑基础上的丘疹、丘疱疹,急性期可有渗出,慢性期皮肤肥厚、粗糙,伴有剧烈瘙痒,皮疹可分布于面部、四肢等多种部位,与过敏体质、接触过敏原(如某些食物、花粉、尘螨等)有关。
接触性皮炎:是皮肤或黏膜接触某些外界物质后,在接触部位发生的炎症反应,表现为接触部位的红斑、丘疹,严重时可出现水疱、大疱等,有明显的接触史,如接触某些化妆品、化纤衣物等,不同年龄均可发病,儿童接触特殊玩具等可能引发。
其他系统性疾病:
川崎病: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儿童,表现为发热持续5天以上,双眼球结膜充血,口唇潮红、皲裂,草莓舌,手足硬性水肿,恢复期指(趾)端膜状脱皮,同时伴有多形性红斑、红色斑丘疹等皮肤表现,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感染等多种因素有关。
四、红色斑丘疹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详细病史采集:包括发病前的感染史、接触史、用药史、过敏史等,对于儿童要询问预防接种情况等。例如对于怀疑风疹的患者,要询问近期是否接触过风疹患者;对于接触性皮炎患者,要明确接触的物质等。
体格检查:观察红色斑丘疹的分布部位、形态、颜色等特点,如麻疹的皮疹分布顺序等有一定特征性,猩红热的皮疹特点等。
实验室检查:根据情况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查,如病毒感染时可进行血常规检查,查看白细胞、淋巴细胞等的变化,部分病毒感染可通过血清学检查(如麻疹病毒抗体检测等)明确病原体;细菌感染时可进行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检查,必要时进行细菌培养等。
(二)鉴别诊断
与其他皮疹的鉴别:
与荨麻疹鉴别:荨麻疹主要表现为风团,风团为隆起性损害,大小形态不一,常突然出现,数小时内消退,消退后不留痕迹,而红色斑丘疹一般不会在数小时内迅速消退。
与紫癜鉴别:紫癜是红细胞extravasated(渗出)进入皮肤、黏膜所致,表现为瘀点、瘀斑,压之不褪色,而红色斑丘疹压之褪色。
五、红色斑丘疹的处理原则
(一)针对病因治疗
感染性因素:
病毒感染:如幼儿急疹一般为自限性疾病,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发热时可进行物理降温或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儿童需注意药物选择和剂量);对于风疹、麻疹等病毒感染,需根据病情进行隔离、对症治疗等,麻疹患者需注意保持眼、鼻、口腔等清洁卫生等。
细菌感染:猩红热需使用抗生素治疗,如青霉素等,但需注意青霉素过敏等情况,儿童使用时要根据体重等调整剂量等。
非感染性因素:
过敏性疾病:湿疹患者要避免接触过敏原,可使用炉甘石洗剂等缓解瘙痒;接触性皮炎患者要避免再次接触过敏原,可使用糖皮质激素软膏等外用药物治疗(儿童使用需谨慎,选择合适的弱效或中效激素等)。
川崎病:需使用丙种球蛋白等进行治疗,同时要密切监测患儿的心血管情况等,儿童是主要发病人群,需及时诊断和治疗以避免冠状动脉病变等严重并发症。
(二)皮肤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防止皮肤破损引起感染。对于有渗出的皮疹部位,可使用硼酸溶液等进行湿敷;对于干燥脱屑的部位,可适当使用润肤霜等。例如湿疹患儿皮肤干燥时,可选择温和的儿童专用润肤霜涂抹,保持皮肤水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