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步骤包括术前评估与准备、麻醉、分离牙龈、安放牙钳、拔除牙齿、拔牙创处理;注意事项有术后当天压迫止血、饮食、口腔卫生、休息与活动,还有术后并发症及处理注意事项和特殊人群注意事项,术前要评估准备、麻醉、分离牙龈、安放牙钳、拔除牙齿、处理拔牙创,术后当天要注意压迫止血、饮食、口腔卫生、休息活动,关注并发症如疼痛、出血、肿胀、感染及特殊人群如儿童、妊娠期女性、患全身性疾病者的注意事项。
一、拔牙步骤
(一)术前评估与准备
1.医生会先通过问诊、口腔检查及必要的影像学检查(如X线片),了解牙齿的位置、牙根形态及周围组织情况,评估拔牙的难度和风险,例如对于埋伏阻生牙需通过X线明确其与邻牙、神经等结构的关系。同时会告知患者拔牙相关情况,包括拔牙过程、可能出现的风险等,患者需签署知情同意书。
2.患者需在拔牙前保持口腔清洁,可适当漱口,但避免过度用力。如果是复杂拔牙或患者有特殊情况(如高血压等全身性疾病),需提前控制好基础疾病,如高血压患者需将血压控制在相对稳定的范围(一般收缩压低于180mmHg,舒张压低于100mmHg)再考虑拔牙。
(二)麻醉
根据拔牙的复杂程度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常用的有局部浸润麻醉和神经阻滞麻醉。以下颌阻生智齿拔除为例,常采用下牙槽神经、舌神经及颊神经阻滞麻醉。医生会将麻醉药物准确注射到相应神经周围,使拔牙区域无痛,一般注射后几分钟即可发挥麻醉效果,患者在拔牙过程中不会感觉到疼痛,但可能会有酸胀等感觉。
(三)分离牙龈
使用牙龈分离器将牙龈与牙齿颈部仔细分离,目的是为了安放牙钳时更好地夹持牙齿,同时也可减少拔牙时牙龈的损伤。分离要彻底,但需注意避免损伤牙槽骨骨膜。
(四)安放牙钳
根据牙齿的形态和位置选择合适的牙钳,将牙钳正确放置在牙齿上,使牙钳的钳喙与牙齿长轴方向一致,夹紧牙齿。例如拔除上颌前牙时,选用上颌前牙钳,要保证钳喙紧紧抱住牙齿的唇舌面。
(五)拔除牙齿
通过适当的力量摇动、扭转(适用于单根牙)或牵引等动作将牙齿拔除。对于稳固的牙齿,先进行摇动,使牙齿周围的牙周膜纤维进一步破坏,然后根据牙齿的方向进行适当的扭转或牵引将其拔出。例如上颌中切牙一般先向唇舌向摇动,再适当扭转后牵引拔出。
(六)拔牙创处理
牙齿拔除后,医生会检查拔牙创,去除残留的碎牙片、结石等异物,然后使用纱布球让患者咬紧进行压迫止血。对于较大的拔牙创或复杂拔牙创,可能会放置牙周塞治剂等进行保护,促进创口愈合。
二、拔牙注意事项
(一)术后当天注意事项
1.压迫止血:拔牙后咬紧纱布球30-40分钟后再吐出,咬纱布球时要注意力度适中。如果吐出纱布球后仍有明显出血,需及时复诊进一步止血处理。对于儿童患者,家长要在旁边监护,确保孩子正确咬合纱布球,避免过早吐出导致出血不止。
2.饮食:术后2小时内不宜进食,2小时后可进食温凉、soft的食物,如米粥、面条等,避免食用过热、过硬、辛辣刺激性食物,防止刺激拔牙创引起出血或加重疼痛。例如避免吃温度过高的汤类,以免导致拔牙创内血凝块脱落而出血;对于儿童,要选择合适的软食,防止因咀嚼过硬食物损伤拔牙创。
3.口腔卫生:术后24小时内不宜刷牙漱口,以免破坏拔牙创内的血凝块,导致出血或感染。可以用清水轻轻漱口,保持口腔清洁。儿童患者由于自我口腔清洁能力较差,家长要协助其保持口腔清洁,可在术后24小时后用软毛牙刷轻轻清洁口腔,但要避开拔牙创区域。
4.休息与活动:术后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防止血压升高导致拔牙创出血。对于儿童患者,要避免其过度哭闹、奔跑等,减少头部活动,以免影响血凝块的形成。
(二)术后并发症及处理注意事项
1.疼痛:一般拔牙后会有轻度疼痛,可在术后1-2天内缓解。如果疼痛较为剧烈或持续加重,可能是发生了感染等情况,需及时复诊,医生会根据情况给予相应处理,如开具止痛药物等,但儿童患者要谨慎使用止痛药物,优先考虑非药物方法缓解疼痛,如局部冷敷等。
2.出血:术后24小时内唾液中带有少量血丝是正常现象,如果出现大口吐血、血凝块脱落等明显出血情况,要立即就诊。对于儿童患者,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口腔出血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带孩子就医。
3.肿胀:部分患者拔牙后可能会出现肿胀,一般术后1-2天内肿胀逐渐明显,3-5天开始消退。可以在术后24小时内进行局部冷敷,每次15-20分钟,间隔2-3小时一次,以减轻肿胀和疼痛;24小时后可改为热敷,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肿胀。儿童患者进行冷敷或热敷时要注意温度适宜,避免冻伤或烫伤儿童皮肤。
4.感染:术后要注意保持口腔清洁,预防感染。如果出现拔牙创红肿、疼痛加剧、有异味,伴有发热等症状,可能是发生了感染,需及时使用抗生素等进行治疗,但儿童患者使用抗生素要严格遵循医嘱,注意药物的剂量和禁忌等。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拔牙时家长要给予安抚,缓解孩子的紧张情绪。术后要特别注意观察孩子的出血、疼痛及精神状态等情况,因为儿童的凝血功能和恢复能力与成人有所不同。例如低龄儿童拔牙后更易出现出血情况,家长要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护理。
2.妊娠期女性:妊娠期拔牙要谨慎,一般建议在妊娠的4-6个月期间进行拔牙,此时相对较为安全。拔牙前要告知医生妊娠情况,拔牙过程中要注意操作轻柔,减少对孕妇的刺激,术后要密切观察孕妇的情况,预防感染等并发症。
3.患有全身性疾病的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拔牙前要将基础疾病控制在相对稳定的状态。高血压患者拔牙后要注意监测血压,避免血压波动过大;糖尿病患者拔牙后要注意保持口腔卫生,预防感染,同时要密切监测血糖,因为感染等情况可能会影响血糖控制,而血糖控制不佳又会影响创口愈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