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吐物带血原因多样,包括上消化道疾病(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下消化道疾病(如肠息肉、肠道肿瘤)及其他系统疾病(如血液系统疾病、全身性感染)。伴随上腹部疼痛、黄疸、皮肤瘀点瘀斑等有不同意义,出现大量出血或严重伴随症状需及时就医,需行胃镜、结肠镜、血液、腹部超声或CT等检查以明确病因。
一、常见原因及相关疾病
(一)上消化道疾病
1.胃溃疡
发病机制:胃溃疡是胃黏膜被胃酸和胃蛋白酶消化而形成的慢性溃疡。当溃疡侵蚀到血管时,就可能导致呕吐物带血。例如,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的人群,由于药物对胃黏膜的损伤,增加了胃溃疡出血的风险。不同年龄段均可发病,中青年可能因生活不规律、精神压力大等因素患病,老年人则可能与胃黏膜修复能力下降等有关。
临床表现:除了呕吐物带血外,还常伴有周期性上腹部疼痛,疼痛具有节律性,多在进食后一段时间出现。
2.十二指肠溃疡
发病机制:十二指肠溃疡主要是由于幽门螺杆菌感染以及胃酸分泌过多等因素导致十二指肠黏膜受损。当病变累及血管时可引起出血。幽门螺杆菌感染在各个年龄段都较为常见,尤其是生活卫生条件较差的人群更容易感染。
临床表现:多表现为空腹时上腹部疼痛,疼痛具有节律性,常为饥饿痛,进食后可缓解,也可能出现呕吐物带血的情况。
3.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
发病机制:常见于肝硬化患者,由于门静脉高压,导致食管胃底的静脉回流受阻,血管曲张破裂出血。肝硬化的发生与长期大量饮酒、慢性病毒性肝炎(如乙肝、丙肝等)等因素有关,不同年龄段均可能发病,长期饮酒的中青年和患有慢性肝炎的各年龄段人群均有较高风险。
临床表现:呕吐物多为大量鲜血,出血量大,病情较为凶险,同时可能伴有肝硬化的其他表现,如腹水、黄疸等。
(二)下消化道疾病
1.肠息肉
发病机制:肠息肉是肠道黏膜表面突出的赘生物,部分肠息肉可能因摩擦等原因导致出血,血液随呕吐物排出时可表现为呕吐物带血。肠息肉的发生与遗传因素、肠道慢性炎症等有关,各年龄段均可发病。
临床表现:一般少量出血时呕吐物带血可能不明显,部分人可能伴有腹痛、腹泻等症状,较大的肠息肉可能导致肠梗阻等严重情况。
2.肠道肿瘤
发病机制:肠道的良恶性肿瘤都可能引起出血,如结肠癌等。肿瘤生长过程中破坏血管导致出血。肠道肿瘤的发生与年龄、遗传、长期高脂肪低纤维饮食等因素有关,随着年龄增长,发病风险逐渐增加。
临床表现:除呕吐物带血外,还可能伴有排便习惯改变、腹痛、腹部肿块等表现,晚期可能出现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
(三)其他系统疾病
1.血液系统疾病
发病机制: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由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容易引起出血。白血病等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也可能影响凝血功能,导致出血。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生与遗传、接触放射性物质、化学毒物等因素有关,各年龄段均可发病。
临床表现:除呕吐物带血外,可能伴有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其他部位出血表现。
2.全身性感染
发病机制:严重的全身性感染可能导致应激性溃疡等情况,从而引起上消化道出血,表现为呕吐物带血。例如重症肺炎、败血症等感染性疾病,由于机体处于应激状态,胃黏膜受到损伤。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更容易患全身性感染。
临床表现:除呕吐物带血外,还伴有感染相关症状,如高热、寒战、咳嗽、咳痰等。
二、伴随症状及意义
(一)伴有上腹部疼痛
1.如果疼痛有周期性和节律性
多见于消化性溃疡(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的疼痛多在进食后0.5-1小时出现,至下次餐前缓解;十二指肠溃疡的疼痛多在空腹时出现,进食后缓解,具有明显的节律性。这是因为胃溃疡是进食后胃酸刺激溃疡面引起疼痛,十二指肠溃疡是空腹时胃酸直接进入十二指肠刺激溃疡面导致疼痛。
2.如果疼痛剧烈且持续
要警惕胃穿孔等严重并发症。胃穿孔时,患者突发剧烈的上腹部疼痛,呈刀割样,迅速波及全腹,同时可能伴有呕吐、休克等表现,这种情况病情危急,需要立即就医。
(二)伴有黄疸
常见于肝胆疾病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如肝硬化伴胆道梗阻等。黄疸是由于胆红素代谢障碍,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升高,导致皮肤、巩膜黄染。肝硬化患者出现黄疸提示肝功能损害严重,胆道梗阻则是由于结石、肿瘤等堵塞胆道,导致胆汁排出受阻,血液中胆红素升高。
(三)伴有皮肤瘀点、瘀斑
提示可能有血液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导致凝血功能异常,除了皮肤出现瘀点、瘀斑外,还可能有鼻出血、牙龈出血等其他部位出血表现,呕吐物带血也是出血的一种表现形式。
三、就医建议及检查
(一)及时就医的情况
当出现呕吐物带血时,尤其是出血量较大(呕吐物为大量鲜血或有血块)、伴有头晕、心慌、乏力等休克前期表现(如面色苍白、出冷汗等)、呕吐物带血持续不缓解或伴有严重腹痛等情况时,应立即就医。因为大量出血可能导致失血性休克,危及生命。
(二)需要进行的检查
1.胃镜检查
可以直接观察食管、胃和十二指肠的黏膜情况,明确是否存在溃疡、静脉曲张、肿瘤等病变,是诊断上消化道出血病因的首选检查方法。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只要怀疑上消化道出血,都应尽早进行胃镜检查,一般在出血后24-48小时内进行检查,诊断阳性率较高。
2.结肠镜检查
对于考虑下消化道出血导致呕吐物带血的情况,结肠镜检查可以观察结肠和直肠的黏膜,发现肠息肉、肿瘤等病变。对于有排便习惯改变、腹痛等伴随症状的患者,结肠镜检查尤为重要。
3.血液检查
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血常规可以了解患者是否有贫血以及贫血的程度;凝血功能检查可以判断患者的凝血状态;肝肾功能检查有助于了解患者的肝肾功能情况,对于肝硬化等疾病的诊断和病情评估有重要意义。例如,肝硬化患者可能出现肝功能异常、凝血因子合成减少等情况。
4.腹部超声或CT检查
腹部超声可以初步了解肝脏、胆囊、胰腺等器官的情况,对于肝硬化、胆道疾病等有一定的诊断价值;腹部CT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腹部器官的结构,有助于发现肿瘤、脓肿等病变,对于排查腹腔内的病变有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