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牙牙龈出血长时间不缓解需及时就医,明确是局部因素(如牙龈炎、牙周炎、牙龈乳头炎、不良修复体)还是全身因素(如血液系统疾病、内分泌紊乱、其他全身疾病)导致,口腔科会检查口腔情况,全身因素需做相关检查,局部处理包括保持口腔清洁、洗牙、治疗相关疾病,全身因素则针对具体疾病进行应对,同时要注意不同年龄层人群根据自身特点调整口腔护理和应对方式保持良好口腔卫生和健康生活方式。
一、可能的原因及相关因素
(一)局部因素
1.牙龈炎
长期口腔卫生不良,牙菌斑、牙结石堆积,刺激牙龈组织,引发牙龈炎。牙菌斑是一种不断积聚在牙齿表面的柔软、无色的细菌膜,如果不及时清除,会逐渐钙化形成牙结石,持续刺激牙龈,导致牙龈红肿、易出血。例如,一项研究表明,约80%-90%的牙龈炎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牙龈出血现象,且与口腔卫生状况密切相关,口腔卫生差的人群牙龈炎发生率及牙龈出血概率更高。不同年龄层人群均可发生,青少年由于青春期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口腔卫生维护相对不足时更易患牙龈炎出现牙龈出血;成年人若长期吸烟、喜食甜食等也易引发。
2.牙周炎
牙周炎是牙龈炎进一步发展的结果,除了牙龈炎症外,还伴有牙周袋形成、牙槽骨吸收等。牙周炎患者的牙龈组织破坏严重,血管变得更脆弱,容易在刷牙等刺激下出血。牙周炎的发生与年龄有关,随着年龄增长,牙周组织逐渐出现生理性退变,抵抗力下降,更易患牙周炎。例如,35岁以上人群中牙周炎的患病率较高,且年龄越大,病情往往越严重,牙龈出血的情况也可能更明显。此外,一些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熬夜、压力大、吸烟的人,患牙周炎的风险增加,牙龈出血更易发生。
3.牙龈乳头炎
邻面的食物残渣、充填物悬突等刺激牙龈乳头,导致牙龈乳头的炎症,出现牙龈红肿、出血。例如,牙齿邻面有龋坏未及时修复,形成尖锐边缘刺激牙龈;或者充填物边缘不密合,有悬突,不断摩擦牙龈,引起牙龈乳头炎,刷牙时易出血。各年龄层均可发生,若口腔卫生习惯不良,食物残渣易堆积,就容易引发牙龈乳头炎。
4.不良修复体
不合适的假牙、牙套等修复体,边缘不贴合,刺激牙龈组织,导致牙龈发炎出血。比如活动假牙的基托边缘过长、过锐,或者固定假牙的粘结剂刺激牙龈,都会引起牙龈出血。不同年龄使用假牙的人群都可能出现这种情况,老年人佩戴假牙的比例较高,若假牙制作不合适或清洁不当,更易出现牙龈出血问题。
(二)全身因素
1.血液系统疾病
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体内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凝血功能受到影响,容易出现牙龈出血。白血病患者由于骨髓造血功能异常,血小板生成减少,同时白细胞异常增生可能浸润牙龈组织,导致牙龈出血。研究发现,约有10%-20%的白血病患者以牙龈出血为首发症状就诊。血液系统疾病在各年龄层都可能发生,儿童患白血病时牙龈出血可能被家长忽视,而中老年人患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时,牙龈出血可能是疾病的一个表现。
2.内分泌紊乱
青春期、妊娠期女性体内激素水平变化较大。青春期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升高,牙龈对局部刺激的反应性增强,易出现牙龈出血;妊娠期女性体内孕激素水平大幅升高,牙龈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牙龈红肿易出血,即妊娠期龈炎。妊娠期女性牙龈出血较为常见,据统计,约有50%-90%的孕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牙龈出血。
3.其他全身疾病
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机体抵抗力下降,口腔内细菌易滋生,容易发生牙周组织的感染,导致牙龈出血。此外,一些长期服用抗凝药物的人群,如服用华法林等,凝血功能受到影响,也可能出现牙龈出血。糖尿病患者各年龄段都有,而长期服用抗凝药物的人群则根据用药情况而定,老年人因疾病需要长期服用抗凝药物的情况相对较多,牙龈出血风险相应增加。
二、应对建议及注意事项
(一)及时就诊检查
1.口腔科检查
尽快到口腔科就诊,医生会进行详细的口腔检查,包括口腔视诊、探诊等,观察牙龈的颜色、形态、质地,检查牙菌斑、牙结石情况,以及有无牙周袋等,以明确是局部因素还是全身因素导致的牙龈出血。对于不同年龄层患者,检查时的操作力度等要适当调整,儿童可能需要更耐心的沟通和轻柔的检查;老年人若有口腔局部疾病,检查时要注意其耐受程度。
2.全身相关检查
如果考虑是全身因素引起的牙龈出血,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全身相关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血糖检查等。对于血液系统疾病的排查,血常规是最基本的检查项目,可以初步了解血小板、白细胞等情况;凝血功能检查能明确凝血机制是否正常;糖尿病患者需要检查血糖水平。不同年龄人群在进行全身检查时要考虑其身体状况,儿童检查时要注意安抚情绪,老年人要关注其心肺等基础疾病对检查的耐受性。
(二)局部处理措施
1.口腔清洁
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是关键。指导患者正确刷牙,采用巴氏刷牙法,每天早晚刷牙,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3分钟。使用软毛牙刷,避免用力过度损伤牙龈。对于儿童,家长要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刷牙习惯,可选择儿童专用的软毛牙刷和适合儿童的牙膏;老年人若有手部活动不便等情况,可使用电动牙刷等辅助工具。同时,使用牙线或牙缝刷清洁牙缝,清除食物残渣和牙菌斑。
2.洗牙
对于有牙菌斑和牙结石的患者,洗牙(龈上洁治术)是必要的治疗措施。通过洗牙可以去除牙齿表面的牙结石和菌斑,减轻牙龈炎症。洗牙一般不会对牙齿造成损伤,但对于一些敏感的患者,可能在洗牙后短时间内出现牙齿敏感等情况,可使用脱敏牙膏缓解。不同年龄层患者洗牙后的反应可能不同,儿童洗牙时要注意其配合度,老年人若有高血压等基础疾病,洗牙前要告知医生,确保血压等控制在相对稳定状态再进行洗牙。
3.治疗牙周炎等疾病
如果是牙周炎等疾病,可能需要进行系统的牙周治疗,如龈下刮治、根面平整等,进一步清除牙周袋内的菌斑、牙结石,促进牙周组织的修复。对于牙龈乳头炎,要去除局部刺激因素,如清除邻面的食物残渣、修改不合适的充填物等。
(三)全身因素的应对
1.血液系统疾病
如果是血液系统疾病导致的牙龈出血,需要由血液科等相关科室进行针对性治疗。例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需要进行提升血小板等治疗;白血病则需要根据具体类型进行化疗等综合治疗。对于儿童血液系统疾病患者,要注重儿童的营养支持和心理护理,老年人则要考虑其身体耐受性,调整治疗方案。
2.内分泌紊乱相关情况
青春期女性牙龈出血一般在青春期过后,随着激素水平逐渐稳定,牙龈出血情况可能会有所改善,但仍需注意口腔卫生。妊娠期女性要加强口腔护理,在妊娠期前3个月和后3个月尽量避免进行复杂的口腔治疗,以免引起早产等情况,在妊娠期4-6个月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简单的口腔处理,待分娩后再进行系统的口腔治疗。
3.糖尿病及抗凝药物相关情况
糖尿病患者要积极控制血糖,通过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等使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从而减少口腔感染的发生,减轻牙龈出血症状。对于长期服用抗凝药物的人群,若牙龈出血情况不严重,可在医生评估下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若牙龈出血严重,可能需要暂停抗凝药物或采取其他止血措施,但必须在医生的严密监测和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停药等导致严重的原发病病情变化。
总之,刷牙牙龈出血长时间不缓解时,应及时就医,明确原因后采取相应的治疗和处理措施,同时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同年龄层人群根据自身特点调整口腔护理和应对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