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炎拉血可能与肠道感染、炎症性肠病、缺血性肠炎、肠道肿瘤等原因有关。

1.肠道感染
细菌如痢疾杆菌、沙门氏菌,或病毒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感染肠道时,会破坏肠道黏膜屏障,导致黏膜充血、水肿甚至糜烂出血,进而引发拉血。患者多伴随腹痛、腹泻、发热等症状,粪便常呈黏液脓血便,血与粪便混合,通过粪便常规、病原体检测可明确感染类型。
2.炎症性肠病
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属于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这类疾病会使肠道黏膜反复受损,形成溃疡,溃疡面血管破裂便会导致拉血。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拉血更常见,粪便多为黏液脓血便,伴里急后重;克罗恩病拉血相对较少,多为间断性少量出血,常伴腹痛、瘘管形成等表现。
3.缺血性肠炎
多因肠道血管狭窄、栓塞或供血不足,导致肠道黏膜缺血缺氧,进而出现坏死、脱落,引发拉血。患者常突发腹痛,疼痛较剧烈,拉血多在腹痛后数小时至1天内出现,粪便多为暗红色或鲜红色,部分患者伴恶心、呕吐,多见于老年人或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病的人群。
4.肠道肿瘤
肠道良性肿瘤如腺瘤,或恶性肿瘤如结肠癌、直肠癌,当肿瘤表面黏膜破溃、缺血坏死时,会引起拉血。良性肿瘤拉血量通常较少,多为间断性出血;恶性肿瘤拉血常呈持续性,血与粪便混合或附着于粪便表面,后期可能伴随排便习惯改变、体重下降、腹部肿块等症状,通过肠镜及病理检查可明确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