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后感染处理方法是局部处理、全身抗感染治疗、疼痛管理、发热处理、口腔卫生维护等。

1、局部处理
拔牙后感染首先要进行局部处理。若为轻度感染,可使用生理盐水、过氧化氢溶液等对拔牙创进行冲洗,清除创内的食物残渣、炎性渗出物等。例如,用3%过氧化氢溶液反复冲洗拔牙创,能有效杀灭厌氧菌等病原体。冲洗时要注意压力适中,避免过度冲刷导致感染扩散。
2、全身抗感染治疗
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和可能的病原菌选择抗生素。如果是轻度感染,可口服抗生素,如头孢菌素类(对头孢不过敏者),头孢菌素类药物对多种细菌有较好的抗菌活性。若感染较重,出现发热、白细胞升高等全身症状,则可能需要静脉输注抗生素,常用的有青霉素类等。但具体抗生素的选择需结合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来调整,以达到精准抗感染的目的。
3、疼痛管理
若患者拔牙后感染伴有疼痛,可根据疼痛程度选择合适的止痛方法。轻度疼痛可采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等进行止痛。但儿童应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等可能导致瑞氏综合征的药物。对于中重度疼痛,在排除禁忌证后可考虑使用弱阿片类药物,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4、发热处理
对于发热患者,要监测体温变化。体温在38.5℃以下时,可采用物理降温方法,如用温水擦拭额头、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帮助散热。若体温超过38.5℃,在采取物理降温的同时,可使用退热药物,但同样要考虑患者的年龄等因素。儿童退热可选用对乙酰氨基酚等药物,且要注意剂量准确。
5、口腔卫生维护
拔牙后患者要注意保持口腔卫生,但在感染期间刷牙要注意方法,避免刷到拔牙创。可使用软毛牙刷轻轻清洁口腔其他部位,进食后要及时用清水或淡盐水漱口,漱口时要轻轻鼓动腮部,使水能够在口腔内充分冲洗拔牙创周围,清除食物残渣,减少细菌滋生,促进感染愈合。同时,要避免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因为吸烟会影响拔牙创的血液供应,不利于愈合,饮酒可能会与抗生素发生不良反应,还会加重炎症反应。
感染期间患者的饮食要注意清淡、易消化,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过硬、过热的食物。例如,可食用米粥、面条、鸡蛋羹等食物。辛辣食物会刺激口腔黏膜,加重炎症反应。



